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颐和园】第三集:绝艺筑颐和(3)

2011-02-23 16:5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秩名
虽然园林的修建一直秘而不宣,但是如此大的工程,实在难以遮人耳目,朝野上下的猜测和议论越来越多。1888年3月,慈禧太后为了平息舆论,干脆以光绪

  虽然园林的修建一直秘而不宣,但是如此大的工程,实在难以遮人耳目,朝野上下的猜测和议论越来越多。1888年3月,慈禧太后为了平息舆论,干脆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上谕,称清漪园是乾隆为孝敬母亲修建的,光绪皇帝也要重修它来孝敬皇太后,取颐养冲和之意,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直到这时,已经秘密进行一年多的园林重建工程才大白于天下。

 

  随着上谕的发布,一直为建园经费四处奔走的奕譞,从秘密筹款变为公开挪用,而此时大清的海军建设也正进入关键时期。1888年底,也就是颐和园工程公开半年之后,北洋水师正式成军,从此,中国拥有了一支在当时位列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在渤海湾举行了一次大规模阅师行动,这些新式军舰都有着威猛吉利的名字,其中包括后来人们熟悉的镇远、超勇、扬威等等。

 

  在颐和园昆明湖的西北角也有一艘船,这座巨大的石船,在清漪园时期叫做石舫,它仿照江南水乡岸边泊船的习惯,是船尾向外,船头朝向岸边。当年,石舫的舱楼是中国传统样式,乾隆用这座石舫提醒自己时刻不忘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1860年,石舫上的舱楼被英法联军烧毁,这次园林重建时,石船得以修复,它改名为清晏舫,样式也按照慈禧太后的喜好改为西式舱楼。修造舱楼的材料看似石村,其实是木料制成,再绘上大理石的花纹,清晏舫船体的两侧还添建了两个西洋火轮船式的机轮。修好之后,这里成为慈禧太后品茶用膳、消暑观景和中秋赏月的地方。也许是清晏舫的外形与军舰有几分相似,因此后来有人以为它被用来象征帝国永不沉没的水师,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艘无法启航的大石船似乎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大清海军的悲剧命运。

 

  颇具规模的北洋水师建成没多久,经费就渐渐入不敷出,与此同时,由海军军费支持的颐和园工程也变得捉襟见肘,一些地处偏僻或是功能较少的建筑有了简化的造型,有的则干脆放弃修复。

 

  这是清漪园的昙花阁在被烧毁之前留在世上唯一的影像,我们依据照片用动画复原了这座乾隆时期的建筑。昙花阁是一座两层重檐楼阁,六角攒尖顶,建筑平面酷似昙花,因而得名。昙花阁屹立在万寿山东麓制高点,点缀着这是城的青山绿树。野花阁是一座宗教建筑,登阁远望,昆明湖全景尽收眼底。雷廷昌为重建昙花阁至少准备了三套方案,先是两层阁楼简化为一层,双层屋檐改为单层,但仍保留了原建筑的昙花形基座。随后,原先的攒尖屋顶拿掉,后来,雷廷昌又将攒尖屋顶改了回来。最终,由于经费所限,这座建筑变为十字形,由于形状不再像昙花,名字了改成了景福阁。单层的景福阁再无法俯瞰全景,成为观雨的场所。而万寿山东麓失去昙花阁后则缺少了重要的点景建筑。

 

  比起简化了的景福阁,有些建筑则更加不幸,它们已经永远消失了。治镜阁位于昆明湖中三岛之一的团城岛的中心,团城岛和南湖岛、藻鉴堂岛一起象征着东海中漂浮的三座仙山,而这座顶覆黄色琉璃瓦、造型奇异的高大建筑,显然是对想像中的仙山琼阁的模拟。治镜阁曾经是清漪园西北部湖面上最为抢眼的点景建筑。据说,1860年英法联军纵火时烧掉了湖上的船坞,当看到孤悬湖中的治镜阁时只能望兴叹,治镜阁就这样幸存下来。但同治年间,它的木料被拆卸用于圆明园修复,最终,治镜阁只剩下了基座。雷廷昌为恢复治镜阁绘制了彩图立样,但由于经费不足,这座建筑永远留在了图纸上。如今,这里是一座空寂的小岛,只有年年复生的草木和随季节变化的湖水,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流逝。

 

  为了修建颐和园,雷廷昌竭尽心力,他也把这次重建看作重振家族大业的开始,然而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将样式雷的家族技艺倾注到皇家园林的建造中去,这竟是最后一次了。

 

  因为修建颐和园深受慈禧太后赏识的醇亲王奕譞,在1890年也就是修园工程开始四年后就去世了,他没能看到新园的建成,他当然也不会想到,新园建成没多久,儿子光绪皇帝就因为一场变法的失败,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玉澜堂。奕譞为了儿子的利益煞费苦心修建的颐和园,到头来竟成了儿子的牢笼。

 

  就在奕譞去世的那一年,由于经费的短缺,海军衙门停止购买军舰。1894年7月,在颐和园工程接近尾声的时候,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海战中,镇远号被击沉,超勇号、扬威号搁浅起火,其余战舰或被击毁或被俘获。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只有这座用海军经费修复的石船,依然静静地停泊在昆明湖上。

 

  1895年3月,海战惨败一个月后,海军衙门被裁撤,同年年底,颐和园修复工程仓促收尾。

 

  今天,随着史料不断丰富,清史专家根据当时修建颐和园的五十六项工程清单,以及流入园工的其它款项推断,颐和园工程的总费用约为白银五百万到六百万两,在当时,这大致相当于三条军舰的造价。

 

  从1886年到1895年,颐和园修建全过程历时九年,虽然当时国力衰微,后山以及位置偏远的建筑被放弃修复,但颐和园仍然保留了清漪园的主体风貌。万寿山东部的仁寿殿由原先的勤政殿改建,成为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听政以及接见外交使节的场所。乐寿堂、玉澜堂等建筑被复建,但是功能有所改变,成为帝后居所,并采用了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新建的德和园使得宫廷生活区建筑密度大大增加。万寿山西麓的听鹂馆、画中游等景观被复原。昆明湖中的南湖岛得以修复,清漪园的遗存建筑十七孔桥被整修一新。位于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作为修复重点,全部得以重建或新建。1860年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宝云阁和转轮藏建筑群保留了清漪园时期的原貌。佛香阁再现富丽堂皇的皇家气派,前山最大的变化是大报恩延寿寺改建排云殿,排云殿建筑群成为万寿山前最核心、最具规模的一组建筑,它和佛香阁一起,成为后人眼中颐和园的标志。更有园林专家认为,颐和园万寿山前山的中央布局更加严谨,建筑形象更加突出,在这一点上超越了清漪园。

 

  乾隆年间清漪园三面开放,只有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而颐和园的四面都修起了围墙,这个变化意味着,这座园林众单纯游玩的场所变成了帝后居住的行宫,从此颐和园成为慈禧太后最喜爱的家园,也成为了大清国实际上的政治中心。

 

  1907年,颐和园建成十二年后,雷廷昌去世,随后,因营造皇家园林而著名的雷氏家族逐渐没落。民国年间,雷家为了生计几乎卖掉了所有的图纸和烫样,代代传承的技艺最终失传。
 

 

  “颐和园的建造在1895年完工,它的总设计师叫雷廷昌,雷廷昌出身于一个著名的建筑世家,在中国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中,每五个里面就有一个是由雷家设计建造的。2007年6月20日,样式雷图档入选为世界记忆遗产。”

 

  在样式雷所有作品当中,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颐和园最能代表样式雷的精湛技艺,同是它也是这个家族最后一部伟大的建筑作品。

 

  颐和园东宫门内有一株瘦小的古柏,它的身上,一百多年前火烧的痕迹依然清晰,主干部分有三分之二已经死去,侧干上又萌生出新枝,直指蓝天。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