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评论 >

传统文化与影视表达

2010-09-15 10:25
来源:网络 作者:天涯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了其深厚的精神和物质资源

 

 
图为电影《孔子》剧照。
 
 
图为电视剧《闯关东》剧照。
 
影视应该重视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了其深厚的精神和物质资源。这种资源可以是体现智慧与信仰的精神和思想,例如儒家学说、老子哲学、《周易》思想、《孙子兵法》;也可以是体现创造力的建筑与符号,例如充满诗意的汉字、影响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以及威严的长城和紫禁城;也可以是充满美感的艺术,如飞舞的书法、千古绝唱的唐诗、无声而庄严的兵马俑、韵味独特的京剧;还可以是体现民俗与风情的中国美食、东方服饰、少林功夫、智慧围棋……其实这一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
 
         在当下的全球化语境下,电影电视的文化传播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就此而言,中国影视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承担着重任。多年来,中国的影视艺术创作一直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视野,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着开掘和运用,并呈现一批内容有含量、形式有创意的精品佳作。但是同我们所拥有的丰厚的文化资源相比,影视艺术创作不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还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寻求并探索表达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从《孔子》到《卧虎藏龙》
 
         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一份共同宣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尽管对这一说法尚存争议,但“孔子学说”中的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孔子的“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不言而喻,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策略上,儒家思想是深厚的文化资源,而“孔子”是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载体。然而用影像来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用视听语言来诠释孔子的思想观念实属不易,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长期以来未有影视艺术创作者涉足这一题材领域的重要原因。2009年胡玫导演怀着对孔子的敬仰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把孔子形象搬上银幕。尽管人们对于电影《孔子》多有争议,但一个事实是,作品毕竟将中国精神和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以艺术影像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并通过典型的历史事件和戏剧性冲突,较为成功地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传达给了观众。其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影片以“救护被殉葬的奴隶”、“舌战群儒废止活人殉葬制度”的生动情节使孔子强烈的“仁爱”精神得以呈现,以“峡谷会盟”、“靶场比剑”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场面展现孔子的足智多谋,以泰山之巅的“子见老子”将中国思想发展中的“儒道互补”大胆进行视觉化,更以孔子在游历跋涉、颠沛流离中的修身自律、诲人不倦展现一代圣人“天下为仁”的思想和“礼之用,和为贵”的观念。应该说,电影《孔子》为运用影像形象地、直观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有价值的尝试,也完成了一次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艺术作品审美内涵的可贵实践。
 
         如果说电影《孔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直观的诠释,那么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是以讲述中国武侠故事、塑造中国武侠人物来表达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作品。在影片中,主要角色分别成为“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象征:李慕白飘逸超脱,俞秀莲入世圆融,但两个形象都持有仁义道德的理念,因此,主人公虽武艺超群,却不恃强好胜,不以强凌弱,并非无情却又不轻易言情。这种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隐忍和克制,正是“发乎情,止于礼”。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