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新世纪诗歌的遮蔽与去蔽(3)

2011-08-11 09:31
来源:文艺报 作者:子 川
张清华在《多种声音的奇怪混合》(《文艺报》2011年7月6日)中说,当我们试图用整体性的叙事来概括如今的诗歌状况的时候,总是会有悲观或苛刻的论调,


  张清华在《多种声音的奇怪混合》(《文艺报》2011年7月6日)中说,“当我们试图用‘整体性’的叙事来概括如今的诗歌状况的时候,总是会有悲观或苛刻的论调,而当我们真正陷入个体的阅读之中的时候,情况却总是恰恰相反”。在这段话的前面,张清华还说,“每当我进行编辑年选工作的时候,总是陷入一个巨大的‘细读的喜悦’之中,我感到中国的‘好诗人’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众多,他们的技术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细腻和过硬,汉语新诗问世的一百年来,其表达力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和准确……”

  作为一个诗歌编辑和诗歌写作者,当我为遴选稿件和出于鉴赏的目的进行细读时,我的个体阅读体验与张清华也大致相同。

  为什么对新世纪诗歌的“整体概括”与“个人阅读”,其判别会如此不同?深究一下,应当正是遮蔽的结果。而我与张清华之间并无交流有如此相似的个人阅读经验,恰好为我想阐说的“遮蔽与去蔽”提供了佐证。

  遮蔽针对的主要是诗文本。就是说,如果仅从各种热闹非凡的、以诗歌名义举办的“泛诗歌文化活动”进入,从公众传媒关注的那些与诗歌没有多少关系的事件进入,从潦草、凌乱、随意凭着“抢道行驶”挤到前面的诗文本进入,我们大体可以得出“悲观与苛刻”的结论。如果我们沉潜下去,从诗文本阅读或细读的角度进入,结论将被改写。

  在一个芜杂、混乱、无序的文化环境,不断刷新的传播技术使得“抢眼球”也在诗界盛行,并吸引公众的关注;沉潜安静写作的“好诗人”虽然人数不少,却只能面临被遮蔽的命运。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到了去蔽的必要性。

  被“遮蔽”遮住眼睛的“悲观与苛刻”还疏忽了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艺术的生命长度绝非肉体生命所能丈量。两百年乃至更久以后,当时间蛀蚀了我们有限的生命,净化、沉淀、过滤了许多沉渣与泡沫,当地球换了一茬茬新人,今天的处于“深水区”被人淡忘的诗文本,却有可能是未来浮出洋面上的极少的岛屿。

  因此,我们今天需要做的,是提醒那些把力气都花在诗外的人,如果你还想在诗的范畴内活完你个体生命的保质期,千万别模仿那些“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有着确定功利目标的“眼球经济”,去“抢眼球”或“抢道行驶”。尽管人性的弱点让我们容易被掌声、鲜花诱惑,但当我们走下领奖台,一定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真正的诗人要做的事情依旧是沉下心来写好每一句诗,因为艺术从来只注重质量。

  我们的诗歌从业者必须把“去蔽”作为目标与追求,要通过努力逐渐确立一种价值取向,来倡导一种沉潜安静的写作;要为我们的后人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诗歌艺术信息,供他们去梳理。我们还需要从教育开始校正整个社会的泛诗化倾向,让更多人具备新诗审美经验,让伪诗没有市场,也要让那些动辄言“新诗就是回车键”的愤青,看到令他们信服的诗歌。

  网络时代的诗歌去蔽,还需要我们逐步建立健全新诗的美学体系。要通过办好诗歌刊物、评好诗歌奖项、搞好新诗美学教育等,在诗人、诗评家、诗歌编辑、新诗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研究探测新诗的美学边界,逐步建立相对清晰又始终与时俱进的新诗美学标准,并完备新诗美学的评价方式与教育体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