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新世纪诗歌的遮蔽与去蔽

2011-08-11 09:31
来源:文艺报 作者:子 川
“新世纪诗歌”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传播技术的革命导致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产生重大影响。未来的诗歌史对“新世纪诗歌”的书写,关于网络对诗歌的影响,一定会是问题的

  “新世纪诗歌”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传播技术的革命导致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产生重大影响。未来的诗歌史对“新世纪诗歌”的书写,关于网络对诗歌的影响,一定会是问题的焦点。因此我以为,“新世纪诗歌”更精准的定义,应当是“网络时代的诗歌”。

  说到“网络时代的诗歌”,先要消除一个误会,即“网络时代的诗歌”并不只是所谓的“网络诗歌”。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凡把网络写作的某些特点,指认为新世纪诗歌的特点,就如同把卡拉OK唱歌等同于歌剧院里的演唱,等同于声乐,无疑是错位的。

  当书写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被书写和传播的内容(诗歌)必然会受到影响并且产生相应的变化。“网络时代的诗歌”应当是体现出这种变化的诗歌生态。而所谓“网络诗歌”则是用书写、传播方式来命名被书写、传播的内容。这就等于说,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甲骨诗歌、鼎铭诗歌、竹帛诗歌、刻印诗歌、活字印刷与胶版印刷诗歌,或手抄诗歌、广播诗歌、可视诗歌、音画诗歌这样一些区分与归类。由此可见,所谓的“网络诗歌”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许多通过网络传播诗歌的作者,只要他写的是诗歌,就一定只能在诗的意义下、在诗的范式中被接受、被评价,至于它的发布传播渠道是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并不改变其诗的性质。而且,一般来说,由于纸质媒体审稿程序的规范与权威性,当下通过网络自助传播的一些文学作品,依旧是通过纸媒的出版、发行途径,来完成它最后的传播。

  网络时代的诗歌生态

  网络传播技术的便捷、即时、覆盖范围宽广等新介质的特点,以及其几乎不受限制的发布、传播、反馈方式,从创作、接受、评价等诸方面发生作用,给网络时代的诗歌生态带来了几乎是革命性的变化。

  首先是创作主体的变化。由于过去那种在纸质媒体发表作品的惟一性被打破,受制于诗歌编辑美学趣味的门槛也被拆除,写作的自主性有所增强。同时,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对具体作品的认同与反馈几乎可在作品发布的同时即得到实现,这就使作品形成的过程——创作、发表、反馈、修正、再创作——周期缩短,创作主体的创作激情被激活,创作经验的积累在阶段时间内更有效率地丰厚起来。其负面作用则有:1.“门槛”的拆除,导致伪诗劣诗盛行。2.由于传播的便捷,模仿、复制在技术层面变得极其容易,因而,当趋同倾向被无限放大,频繁的模仿与被模仿会让一般的习作者在美学趣味上朝秦暮楚、无所适从,而成熟诗人则会因此产生被模仿的焦虑并试图一次次突围。3.瞬间即可被阅读传播,容易导致创作主体对阅读认同产生期待,从渴望被认同到具体作品中的美学追求有意无意地向被认同倾斜。而网络传播中的这种缺乏自觉的阅读认同期待,由于认同者的虚拟性(匿名)及其美学素养的差异性,无疑弊大于利。

  其次是阅读与接受的改变。在线阅读的便捷性与即时性,改变了传统纸媒的阅读途径与方式。在纸媒时代,如果手边没有诗歌读物,就无法读到具体诗歌作品。网络阅读的即时、便捷,使诗歌可以最快速度传播与普及,提高诗歌读者的诗歌美学素养,起到了不断扫除“诗盲”的作用,进而扩大了阅读诗歌的人群。网络阅读的便捷还使得诗歌的文本意义更加凸现,尤其是针对一些知名诗人,过去普通受众对他们的了解,往往得借助于媒体或批评界的关注,而现在,人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搜索引擎找到具体作品来读,其结果一是能通过具体文本加深对诗人、对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具体文本也可能会让某些借助于媒体或批评炒作造势的诗人掉下神坛,在文本面前,诗人的真伪已经变得很容易识别。网络阅读的最大弊端在于视屏限制、移动鼠标换屏、瞬间覆盖等在线阅读的限制,使其更多具备浏览性质。而浏览显然不能取代纸媒介质的阅读、细读。尤其是诗歌这样含蓄、节制、有张力的文体,浏览式阅读势必导致误读、误解。反过来,浏览的特点还会导致迎合浏览阅读的浅显、媚俗以及口水化的写作倾向。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