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天下第一鼓——甘肃兰州太平鼓

2010-08-11 15:52
来源:甘肃省旅游局 作者:王云义
太平鼓的传说由来已久,且众说不一。一说: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意寓迎春而震动地气;一说:是古代的屯军遗俗,旨在发扬蹈厉,催人振奋。

 
太平鼓的传说由来已久,且众说不一。一说: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意寓迎春而震动地气;一说:是古代的屯军遗俗,旨在发扬蹈厉,催人振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中原和江南地区去元人明,便派徐达、冯胜两进“征虎”,相继占庆阳,收临洮,兵至兰州,元大将扩廊帖木儿(又名王保保)以河为障,居高临下,固守黄河北岸。徐达、冯胜久攻不下,无计可施。一日,徐达见老百姓在河边用木桶挑水触发灵感,心生一计,仿水桶而始创三尺长鼓,内藏兵刃,值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令军士扮作“社火”队员,身挎长鼓,混入城内,以锣鼓为部勒,旗卷而偃为指挥,观察形势,暗伺时机,乘元兵观社火无所防备,按事先约定,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城池,元军大败。为纪念攻城胜利,祝愿永世太平,人们便给这又粗又大又长的鼓命名为“得胜鼓”、“太平鼓”。时王保保城隶皋兰属地,故称“皋兰太平鼓”。后来,太平鼓不断发扬传播演绎,亦称“兰州太平鼓”。
 
太平鼓形如圆筒,鼓帮木制,鼓面蒙以厚实的牛皮,鼓身长0.7米至0.8米,直径0.35米至0.4米,重约5公斤;鼓内纸裱糊,诸面瓦渣粉泛模,两根拉簧交叉,系以铜铃;鼓身外表白布缠裹涂以油漆,多为黑红相间,绘以泥金饰狮子滚绣球、牡丹、龙凤等图案;鼓面中心绘太极八卦图案;鼓头边缘分别用“富贵不断头”花边装饰;鼓帮两头钉铁环二,以拴背带。鼓带细长,鼓手斜挎肩上,置鼓于膝下。解放前,由于农民挣扎在饥饿贫穷的死亡线上,太平鼓的表演以本村、本族为主,由于门户之见,束缚了它的提高和发展,参与人甚少。而且多在春节闹社火期间表演,形式单一,打法单调,阵法陈旧。苦中求乐的天性使农民在喘息之余击鼓解忧,常唱一曲自编的鼓歌:“天上的星星嗦罗罗稀,地下的穷人穿破衣,有钱汉把你的新年过,剩下的穷人闹社火。”为了祈求太平,盼望安康,太平鼓每年都要响动一番。太平鼓除自娱之外,多为迷信所利用,庙宇祭祀、驱神逐鬼,还借以逐瘟去邪、禳灾纳福,祈祷上苍保一年五谷丰登、百业兴旺。解放后,翻身农民用太平鼓抒发对新生活的渴望,表演时间也不只限于春节。
 
太平鼓打法有“单鞭”、“双鞭”、“一槌鼓”、“高起鼓”等。表演者多为男子。服饰有传统古装式:白汗榻,青布背夹,灯笼裤,麻鞋,青丝带,头带黄表花,眼罩黑墨镜,腰系鱼肚皮镜盒,身背龙凤旗,左手持马鞭或鼓花,右手握鼓条。如今有古今结合的装束,着运动服和时髦装,但仍不脱离传统古饰。鼓队前有大旗为导,后随锣钹铜器伴奏,鼓手尾随其后。表演时“压鼓旗”手为总指挥,锣钹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声乐雷鸣,配合默契,整齐划一。击鼓动作讲究跳、跃、翻、骑、闪、展、腾、挪,时而天,忽而地,骑鼓两头,前后击打,基本动作有跳打、蹲打、骑打、翻身打、行进打、举打等。鼓手以左手扣鼓环驾驭鼓身,使其随节奏翻转受击,右手挥鞭前后左右击打鼓面。身法分为:“鹞子翻身”、“白马分鬃”、“弯弓射雕”、“策马扬鞭”、“力劈华山”等。传统阵法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珠阵”、“三阳开泰阵”、“四门兜底阵”、“五形阵”、“六合阵”、“七星阵”、“八卦阵”、“九宫阵”、“十面埋伏阵”等,即“二龙出水破四门七招九式,三阳开泰迎五福六合八卦”。在数百年漫长岁月中,皋兰太平鼓不断演变、提高,由几人、几十人发展到成百上千人的表演队伍;由不出庄玩耍,发展为轰动京华的广场舞蹈;由农民自娱自乐形式发展为登上大雅之堂的高雅艺术;由普通乡村民间舞蹈,发展为引起世界艺术大师赞叹的“天下第一鼓”。20世纪90年代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的成功表演,标志着皋兰太平鼓走向鼎盛时期。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