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陶瓷 >

“青花”见证海上丝路(2)

2011-07-22 10:43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张向阳
推测或是走私船 根据此前船上所载瓷器年代推断,沉船极有可能是明朝万历年间沉没的。然而,当时中国实行海禁,南澳Ⅰ号正常情况下难以出海,为何

 


 

 

 


 



  推测或是走私船

  根据此前船上所载瓷器年代推断,沉船极有可能是明朝万历年间沉没的。然而,当时中国实行海禁,“南澳Ⅰ号”正常情况下难以出海,为何沉在此处?

  南澳县博物馆馆长黄迎涛认为,瓷器的年代能直接推测“南澳Ⅰ号”所处时期,他更倾向于“南澳Ⅰ号”为明朝万历年间船只的推断。至于当时的海禁政策下,为何还能出现这样一艘沉没的外贸船只,推测“南澳Ⅰ号”在当时是一艘走私船。因为中国瓷器在海外贸易中有巨大利益,海禁政策并不能完全杜绝民间的对外贸易。

  汕头大学教授隗芾亦认同“南澳Ⅰ号”为明万历早期船只,认为在万历早期海禁的政策下,明朝当时仍留有个别专门对外贸易的港口,船只的结构也许成为推测其是否是走私船的重要判断依据。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如果船只为3桅,则作为官方贸易的船只可能性较大。如果船只仅为两桅,其民间走私船的可能性大一点。

  此外,在“南澳Ⅰ号”发掘处还发现了宋、元时期的瓷器。对此,黄迎涛表示,这些宋、元时期的瓷器经证实并非来自“南澳Ⅰ号”,附近沉船也不止一艘,说明这块海域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的必经之路。

  古商船经过好望角?

  黄迎涛说,在非洲的肯尼亚海滨小镇曼布鲁伊有一个古墓,墓塔上镶嵌着几个中国瓷盘作为装饰,其中有一个单凤博古纹盘跟“南澳Ⅰ号”上发现的明代青花单凤博古纹盘几乎一模一样

  黄迎涛认为,两件瓷器的极其相似,至少可说明在同一年代、同一窑口生产的瓷器曾经搭乘轮船从中国远赴重洋到达了非洲,肯尼亚可能是航线中停泊的地点之一。“‘南澳Ⅰ号’或许是这个船队中的一艘,它不幸触礁沉没了。”黄迎涛分析,若这一线索能够得到进一步证实,将意味着中国商船在明代晚期已能经常性地到达非洲东岸甚至绕过好望角。这一发现又有可能间接印证郑和船队比西方早近百年发现非洲好望角。

  有关专家称,中国沿海的古代沉船会非常多。当年发现满载瓷器的“南海Ⅰ号”后,就有专家推测它的沉没可能与超载有关,因为古代中国的船只远航一般都有固定的配置,最底下放金银器,中间船舱放银锭、瓷器等,上边放置一些铁器,每次远航都尽量装满货物,不少船只铤而走险超载货物,吃水太深就可能翻船。

  “南澳Ⅰ号”此次考古,估计会吸引不少藏家的眼球。其实,对“海捞瓷”的关注从2005年清代古沉船“碗礁一号”的发现就开始了。

  当年,“碗礁一号”部分古瓷出水,震惊了文物、考古界,同时,也吸引了海底古瓷器收藏者的目光,并极大地刺激了文物市场的神经——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卖场。尽管这些瓶瓶罐罐算不上官窑名品,但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200多件拍品总成交额高达2727万元、成交率为92.05%,而拍前的预估价仅为100万元。次年5月,北京某拍卖公司拍出的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海捞瓷”价格为792万元。瓷器市场顿时刮起了一股“海捞瓷”之风。

  “海捞瓷”逐渐受到藏友关注,迅速在圈内引起收藏者共鸣。甚至有部分瓷器藏友专门赶往福建、广东沿海,希望能得到一件“海捞瓷”。同样,国内不少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海捞瓷”,这些“海货”真假难辨,虽然故事讲得曲折动人,但估计多数不会是真的。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