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刺绣 >

蓝印花布:逐步进入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2009-08-01 11:07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潇潇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蓝草色素染出来的布,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忍不住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蓝草色素染出来的布,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忍不住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

古代很早即使用刮浆防染来获得花纹,当年出土的蓝底白花毛布残片,花纹用大小点构成,花点互不连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现象,证实早在北朝时代已应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药即指染色原料蓝草,斑即防染浆剂造成的大小斑点,可防止上染而保留坯布白色。药斑布俗名浇花布、刮花布,即是刮浆防染的蓝印花布。

明清之际刮浆染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影响全国各地,民间艺人结合各地民风民情,创作各异其趣的纹样。由爱慕集团和汉声文化主办的“中国蓝印花布展”,近日在爱慕大厦爱仁美术馆举办,将这些古老的技艺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在炎炎夏日为大众奉献一道宁静清纯、具有深厚中国风韵的文化盛宴。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中国蓝印花布展”共展出一百余件蓝印花布作品,采取图片、实物与工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从印染技艺、制作流程等方面着力呈现蓝印花布这一传统工艺的整体观感与素朴本质。展品以制作于二十世纪初的蓝印花布为主,收集自山东、河北和长江流域各省。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应邀亲自演示刻板、刮浆、染色等传统印染工艺流程。

“蓝印花布由于使用的材料普及、制作简便,能够量产销售,明清时成为民间最主要的衣被装饰方法。但是这种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自一九二〇年以来因为机器印花的盛行而面临消失的困境。本次展览,意在向各行各界推荐这项民间传统工艺,引导社会各界认识传统刮浆蓝染的素朴本质,对于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拯救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产业界追求的目标不仅是‘中国制造’,更进一步迈向‘中国创造’;此时,深厚的民族渊源,足以产生积极作用,因为各种丰美的传统手艺与中华民族文化,正是发挥创意的活水泉源。”

蓝印花布工艺的发展成熟,得益于与圆熟的民族图案的紧密结合。而今日所见,纹样意义却十分模糊和混乱,根源就在现代人与传统民间艺术脱离久矣。设计家首先要回头向传统文化学习,加深文化的底蕴,透彻认清传统纹样的内涵,再利用其中元素作恰当的表现,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又适合今日使用的新产品。从欣赏蓝白之美到认识工艺过程与使用,正是由美而善而真,逐步进入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