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刺绣 >

庆阳民间刺绣,锦绣田园荷包香(一)

2009-07-29 16: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哥哥你走西口,扯下二尺红绸绸,若有人回家走,捎给你的巧手手。“——庆阳合水民歌《走西口》里这样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只香包一颗心。

“哥哥你走西口,扯下二尺红绸绸,若有人回家走,捎给你的巧手手。“——庆阳合水民歌《走西口》里这样唱。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只香包一颗心。

香包,又叫荷包,庆阳群众俗称“耍活”,又叫“绌绌、绌儿”。一年一度的端阳节,是庆阳民间香包艺术的大博览。这一天小孩满身披挂香包,两肩之上,一边蹲着老虎,一边蹲着狮子,背上驮着青蛙、五毒,胸前挂满金瓜、绣球。学徒给师傅送香包,姑娘给情人投荷包,小伙子抢香包,上学路上,学生们提着棕子、香包,是要赠给老师的……这种习俗延续到了今天。

严格地说,香包是陇绣的一大类,而荷包又是香包的一种。在群众的称呼中,二者混用,常也不分彼此。香包作为陇绣的一种,具有独立欣赏价值。庆阳香包,它是华夏民族“原生态”文化在庆阳蕴藏积淀的结晶。欣赏庆阳香包有着返朴归真的意义。

 香包的历史丝线一样长

人类发明了针,又发明了丝、线、布,于是就有了刺绣。要说香包的历史,真是线一样长。中国古代把香包称作香囊、佩帏、容臭、香袋等,俗称香包。囊就是袋子,里边装上香料就称作香包。香囊造型甚多,有桃形、石榴形、鸡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香囊有丝线锦锻制的,也有极少数镂金的,还有透雕玉质的。虽然香囊的形制、佩挂方式及内填香料有所不同,但意义不外乎祛恶气、避邪秽。古代的香囊只是大同小异。

古代喜庆之时以荷包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或为男女恋爱定情信物,或为敬祀神佛以表虔诚,或作祈祥装饰,或以盛装宝物,都统称荷包。荷包种类很多,有葫芦形、钟形、心形、桃形、袋形、钱包形、方形等等。现在的荷包同远古荷包在称谓上一致,但实用性却因历史的变迁而变化很大。庆阳人把荷包与香包视作同一艺术品,当作节令喜庆装饰。

《诗经·豳风·九罭》描写了三千年前北豳的自然景观:河泽中有鳟鱼和淡水鱼浮游,可供人们食用;天鹅时而盘旋,时而扶摇直上,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我觏之于,衮衣绣裳”句中,衮衣是古代王侯穿的刺绣有卷龙图纹的衣裳。可见当时的北豳(今庆阳),刺绣工艺昌盛,能工巧匠辈出。由此可推知,庆阳的蚕丝业当时已很发达。《诗经·豳风·七月》诗:“蚕月桑条,取彼斫斧,以伐远杨,猗彼女桑”枕顶,图式为生命树,人手为植物状,让人联想到陌上采桑的情景。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阳春三月,桑树枝条嫩叶随万物一起生长,拿起斧子砍伐新枝条,让它更新繁茂的新枝叶。将砍下来的枝条柔嫩的叶子捋下来喂蚕。然后将加工后的蚕丝做成线料,染上黑、黄、红各种鲜艳的颜色,给主人的子女们刺绣美丽的衣裳。从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北豳桑林丛丛,养蚕业非常兴盛。今日,庆阳民间香包刺绣只所以底蕴深厚,工艺精湛,非常普及,都是先祖农耕文化的传承。

香囊的佩带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衿缨皆佩容臭”。容臭就是香包。“怪得轻风送异香,娉婷仙子曳霓裳。”唐代仕女,没有不佩带香囊的。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诗云:“美女出东邻,容与在天津,动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美人走过去了,路也是香的。可见香囊必须是香的。

明时,端午节佩带香囊之风,蔚为大观。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香车从门外过去了,上面全是香气喷人的美女。由于香包(荷包)既实用又是装饰物,所以需用量很大。北京清时就有荷包巷,专卖各式香囊荷包、扇袋、眼镜袋、罗镜套、烟袋等,用缂丝或锦缎缝制,应有尽有。

千岁香包,是目前庆阳市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件香包刺绣珍品。这件香包是2001年在华池县双塔寺二号石造像塔塔体内发现的,这座石造像塔建造于金大定十年,由此推算,这件香包距今已有820多年的历史了,将近1000年,故称它为“千岁香包”。

这件香包,制作精致,完全按照佛教经义,把浩瀚的佛法浓缩到了小香包上,寓意深邃,巧妙无比。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锦缝制,成荷叶盖手包形,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线,底部有写意式的凤爪纹饰,加上织锦素底隐形莲花纹的飞针走线图案,集中衬托着主体海棠花的风姿。海棠花是用彩色丝线绣成的,叶的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变化丰富。整个香包造型雅致,作工考究,刺绣精细,别具匠心。时近千年,仍然色彩艳丽如新。佛教以莲花代表清净,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香包以黄色铺底,以莲花作陪衬,以玛瑙、绿松石、宝珠等结串为带链,体现了佛教对佛祖及佛塔的崇敬虔诚。香包中心刺绣着四瓣花形的海棠花,叶片四周围绕着,体现了众生向心的含义,寓意着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

时转世移,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习俗也有了很大变化,如今香包和荷包在城市里已难寻踪影,人们在享用着高科技产品的信息化社会里生活,似乎已淡忘了这些丰富的民间艺术品,但在甘肃庆阳市却仍兴盛不衰。

五月里来过端阳

“五月里来五端阳,糯米粽子荷包香。”庆阳市的端午节,热闹异常。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大街小巷挂满了妇女们精心绣制的各式各西峰五毒螃蟹,四肢上悬挂着12生肖样的荷包,五彩纷呈,琳琅满目,让人感到踏进了民间艺术博览会的殿堂。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手腕上系上花花绿绿的彩绳。孩子们手捧香甜可口的糯米粽子,额头上点着雄黄痣,穿着“五毒”背心,系着彩色裹肚,胸前吊满了成串的香包,神秘而有趣。空气里弥漫着艾蒿、菖蒲、粽叶、鲜花和荷包特有的芬芳。端午节庆阳的孩子们手捧香甜可口的糯米粽子,额头上点着雄黄痣,穿着“五毒”背心,系着彩色裹肚,胸前吊满了成串的香包,神秘而有趣。空气里弥漫着艾蒿、菖蒲、粽叶、鲜花和荷包特有的芬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