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旅游 > 人文胜地 >

【北京雍和宫】从王府到寺院,书写多少民族历史

2009-04-27 11:1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雍和宫,从贝勒府到行宫,再到寺庙,如今变成旅游景点,上演一部寺庙兴衰的历史,一部民族的兴衰史。

印象中的寺院,不在山顶,就在丛林,北京倒好,在如此繁华之地,平地上起了座如此宏伟的庙宇。

既是称作“宫”,还叫“雍和”,当然和雍正皇帝有些瓜葛。雍和宫本是康熙的皇四子允祯(胤禛)的府邸,取名做“贝勒府”。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胤禛继承皇位,改年号雍正,是为雍正皇帝。皇帝随即迁入宫中,但对曾经居住过三十余年的府邸已有了很深的感情,于是,将这里改为自己的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 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作为京城的名寺,只在墙外,就感到香火缭绕。整座寺院座北朝南,到达正门之前,要长长的石板道,两旁是苍松翠柏,遮云蔽日,显得很阴郁,若不是随处飘散的香火味,还真以为是到了哪个王侯的陵寝。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但凡这世上能长久流传的文化,都少不了宗教的影子。西方的基督教,东方的佛教,中东的伊斯兰教,都是伴随着政治文化的兴衰二起伏。

走近正门,看一眼牌匾上汉、满、藏、蒙四族的文字,就知道,建造这寺庙的时候,是个何等强大的王朝;也能猜到,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这庙宇何时兴旺,何时衰败。

走进雍和宫第三进院落雍和门院内,即可看到十余株老槐树。庭院深深,古槐参天。花开时节,清风徐来,这古槐散发出阵阵淡雅的香气,弥漫在空中,使人陶醉。浅绿色的槐花层层叠叠布满树冠,带来阵阵清香。层层绿叶,遮挡着阳光,形成片片绿阴,游人在树阴下歇息,谈天说地,读书看报,令之流连忘返。

雍和宫天王殿中佛像布局与汉庙一样,只是居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不直接盘坐在须弥座上,而是端坐于须弥座上的雕龙罗汉床上,单腿盘起,更显突出的腹部,弯曲的双腿,配以舒展的眉毛和大张的笑口,则表达了佛家慈悲为怀、宽容是本的精神。

四大天王像均为泥塑彩绘,由于是采用上五彩加贴金装饰,使其辉煌而典雅。只是东方天王供奉位置在西侧,反映了藏传佛教寺院以右为上的民俗心理。

走进万佛阁,有一座高18米的弥勒大佛,是一棵完整的白檀木所雕。这佛像颇有些来历。西藏本是政教分离,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掌管政权的那木扎勒郡王叛乱,乾隆皇帝派兵平息后,支持七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恢复掌管军政大权,控制了宗教和政权。七世达赖因祸得福,倒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派人从额尔喀国(尼泊尔),购回了一颗矩形檀木,经印度、西藏、四川等地,历三年不辞劳苦运往北京,进贡给乾隆。又经能工巧匠,终于成就这天下第一的大佛。且不说这大佛是何等的壮丽华美,单是这三年的运输行程,都叫人浮想联翩。无数的纤夫、船工,三度的春夏秋冬,竟是将这庞然大物沿着河道一点一点送到北京,其间少不了的疏浚河道,山崖栈道,不知道又要上演几度生离死别的悲剧。

每到初一清晨,礼佛的人特别多。讲到礼佛,有人认为大年初一礼佛最好,其实并不尽然,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春节期间,雍和宫这座藏传佛教古寺,以其宏伟的建筑、优美的环境、肃穆的宗教氛围、丰富的文物收藏展现于众人面前,传播着和睦、吉祥、友善与幸福的祈愿。

雍和宫,从贝勒府到行宫,再到寺庙,如今变成旅游景点,上演一部寺庙兴衰的历史,一部民族的兴衰史。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