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华功夫 >

太极拳的太极态与健身

2009-07-01 16:48
来源:武当师行功夫馆 作者:佚名
华夏大地,广阔富足;民族之魂,生生不泯。五千年辉煌历史,一衰再兴,百度复始。这龙的故乡总包括着看不见、摸不着、天高地厚的太极之道。

华夏大地,广阔富足;民族之魂,生生不泯。五千年辉煌历史,一衰再兴,百度复始。这龙的故乡总包括着看不见、摸不着、天高地厚的太极之道。太极拳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滋生发展起来的一项有独特风范的武术运动项目。

太极拳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在武术方面的显示,是先辈们长期实践、体会总结出来的,是世世代代习武者的智慧结晶。其健身价值和学术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以致使人感到越深研细究,越显其拳理深遂,寓意深刻,实乃仰之弥高,察之弥深。凡习练过太极拳的人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一致确认太极拳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极好运动项目。

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在国内,无论是清晨傍晚,还是节假闲暇,在公园或幽静的地方都有很多要在练习太极拳,不仅如此,在国外也被越来越我的人所青睐。他们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中国学习太极拳;或盛情相邀,由中国派出武术名家去传授太极拳技艺,和讲授太极拳技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科学的新进展,人类越来越重视自我建设,太极拳的修身自乐,健身理疗的效果,越来越引起人们注目,许多科学工作者及有识之士纷纷向太极拳领域涌动。

太极拳为什么能使人们从体弱多病中解脱出来,恢复健康呢?为什么使众多人们着迷?这的确值得研究。笔者抱着学习再学习的态度愿将自己一点精浅的数学实践及研究成果奉献出来,以作抛砖引玉之举。

学练太极拳,只要具有楔而不舍的精神,是会进入所谓“太极态”的。“太极态”即练太极拳到一定程度时,整套动作由必然的运动状态能过渡到自由运动状态,身心修炼获得最佳效果,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无极状态”。

怎样才能进入“太极态”,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到手——动作模拟阶段

进入太极态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太极拳套路。

其套路由诸多错综复杂的动作有机协调地组合而成。演练起来要一丝不苟,按动作先后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太极拳运动有着自己的特殊规律,并非一味地摆臂举腿机械单调的重复运动,是有严格要求的。如:欲进预退,却进犹退,有进有退,迈步轻灵,着地沉实,前后左右,斜前也后,踏正步斗等等。其架式或高或低,其动作或虚或实,其动非常动等等,不同于单纯追求最远,最强,最高,而是缓慢柔和地进行。

了解了太极拳的特点,对初学者首先是直观的。要动用自己的中枢神经影像,记忆领域,以致在大脑中建立初步印象。然后抬腿举臂去模拟动作。开始可能不习惯,手脚不听使唤,出现顾此失处的现象,即顾了手,顾不了脚,顾了脚,顾不了手,速度慢不下来,重心移动不协调,总感到劲不顺。具有独特运动规律的太极拳,给大脑带来新的运动思维,产生新的运动逻辑。使初学者一时间还不适应。为了适应就必须全神贯注地习练。越是虔诚地习练,其思维越高度地集中,大脑运动影像处于高度的兴与状态,导致大脑其它兴奋灶的抑制状态。使人忘记动作不协调,不好意思的羞涩感,忘记还有其它事情要做,甚至连身体不适感都会忘记的,病痛减缓了、消失了、抑制了。通过这个过程,身体得到了锻炼、心理得到了调整,精神得到了慰抚。对患有慢性病的人来说,这是个理疗过程。

有许多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激烈,心跳加快,负荷量不断增加,以致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导致心脏过度疲劳、休克或梗塞,以致发生不测。而太极拳则不然。随着太极拳的进行,运动量不断增加,心跳会适应性的加快,血流量相应增加,促进了血液循环。不过血液循环的加快,不是激烈的涤荡,而是一般人能在轻松的学习中,承受得了的负荷,所以初学者不必担心。从神经学上看,突触的电活动兴奋(突触:是一个神经元通过电活动兴奋供量一个神经元的连接部位),不至于导致激元程度,不能使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即使要使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送到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单位,在产生和传导电行动方面高度特化),突触总和值达到了下一个神经元值,也不强烈,肌梭和腱器不会易化,增强肌肉收缩抑制肌肉收缩是同时发生的,一部分肌肉群加强收缩增大力量,另一些肌肉在神经行动影响下,兴奋性稍有升高,以准备收缩。还有一部分肌肉因支配它的运动神经被抑制而放松,太极拳的进进退退,欲进先退,欲退先进者动作的运行及表现都由神经支配肌肉的协同与对抗肌的协调配合来完成,肌肉伸缩、牵拉使肌梭活动并支配梭外肌的运动神经元兴奋。肌肉的传入纤维将行动传到α—和γ—神元(γ—神经元:支配每个肌梭的7—15个小运动神经元,α—神经元: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γ—神经元反过来进一步兴奋肌松,对肌松的刺激是牵拉程度和牵拉速度的决定因素。那么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缓慢柔和如行云流水,偶有发力如激浪飞花毫不唐兀,这种柔和适度的肌肉牵拉力是任何都能承受得了的。在肌肉牵拉和向心收缩之间延搁的时间徐徐柔和,肌松效应既不强烈又不消失。γ—获得了最佳舒适状态。太极拳动作不急不燥,不紧不慢,兴奋适中,腱器刺激对主动肌收缩力量的抑制慢性疾病的兴奋,又可延长其兴奋时间,从而使病情好转。太极拳的慢性肌肉牵拉减少了肌松的活动,并降低了支配的放松状态,诱发交互抑制反射,会进一步使对抗肌放松,慢性病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调理,得到疗养,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孕于其中。从意识方面来看,当思维被新颖的太极拳所吸引时,全神贯注于太极的影像刻划上,日常活动的支配机构获得了良好养息环境,无疑会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学习太极拳动作,就是抑制先天性反射。有些动作难以掌握,所需的时间长,是因为这些动作受到某些反射对它的抑制作用。总之,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心身得到了锻炼、调理、调节,起到了某些医疗作用。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