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湖南炎陵“知青阁”的故事

2011-04-08 11:0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湖南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

 


知青阁
 

 

  落成于1996年9月的“知青阁”,耸立在湖南炎陵县城西湘山之巅。作为一名在农村插队落户三年并参与知青阁筹建、知青故乡行筹备工作的老知青,刘时雨对这座凝结7000多名来炎知青蹉跎岁月的建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兔年新春,现在炎陵县政协经科委任职的刘时雨又一次登上了令他魂牵梦萦的“知青阁”。


  七千知青入炎陵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毛泽东主席1968年底所作的“最高指示”。因此,很多人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8年,而“炎陵县在1963年就开始接受城里知青插队落户,从炎陵知青阁就可找到答案。”刘时雨说。


  1963年9月,炎陵县委设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当年接收来自长沙、湘潭、醴陵的408名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在4个国营农林场和龙溪、十都、东风等公社插队落户。此后,这批知青大多“回城闹革命”。
 

  炎陵有资料记载:“到1978年,有7198名湘潭、长沙、醴陵等地知识青年来到了酃县(今炎陵)这个当时只有14万人口的山区小县,开始了他们‘大有作为’的难忘生活”。


  “1974年春11名知青迁到海拔1200多米的古塘大队松山生产队。”刘时雨还清楚的记得,知青们带领农民学文化、学科学,推广新品种,改良冷浸田,并从湘钢引来资金和设备,办起了小水电,安装了碾米机、粉碎机、锯木机,办起了猪场、香菇场,两年时间就打了个翻身仗,把一个昔日‘吃饭靠返销,用钱靠货款’的穷山窝变成了一个‘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的富裕村,受到了全队农民的拥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知青当中有的已成为市、区、县的党政领导,有的已成为大企业、大工厂的厂长、经理,有的已成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而更多的则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刘时雨能历数值得他们骄傲的“良俊”:1976年9月下放到炎陵县沔渡公社长江大队当知青,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公社团委副书记胡伯俊,2007年4月任张家界市市委书记;1971年赴炎陵县插队,历任大队党支部、公社党委副书记、书记,团县委书记、县委常委,县山区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的莫臻,已是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助理、宣传部长……


  铭刻知青岁月的丰碑


  站在位于炎陵县城西的湘山之巅,炎陵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知青阁就坐落在四季常青的省级森林公园内,它的左山峰是“酃县(炎陵)革命烈士纪念碑”,公园内矗立着千年古塔——湘山寺。


  知青阁高19.68米,占地2100平方米,为六角三层仿古楼阁,阁正门之上悬挂着醴陵知青卢力先生题写的“知青阁”匾额和“有缘此山曾添绿,留意斯水再涌泉”楹联。有资料称,炎陵县知青阁是全国第一座知青纪念建筑。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