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已经消失的皇城第一门

2010-06-23 10:32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月如
历史上的天安门一带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可能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能够知晓曾经屹立于毛主席纪念堂一带的“皇城第一门”的人应该就更加少了。
已经消失的皇城第一门
众所周知,北京天安门是沿中轴线而建。故宫一带,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参观中国古代建筑的恢弘与伟大。然而如果把时间往前推移,历史上的天安门一带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可能很多人就不太了解了,能够知晓曾经屹立于毛主席纪念堂一带的“皇城第一门”的人应该就更加少了。现在就一起去看看这座已经被撤掉的“皇城第一门”当年的宏伟风貌吧。
 
明清时代,于天安门“T”形广场皇城最南端,大概就在今正阳门北侧、毛主席纪念堂一带的位置,曾经有一处气势宏伟的大门,它建于明永乐年间,面阔40米,门高21米,正中开三券门,门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座。门前为正方形深广数百步小广场,周绕石栏,是为“天街”,俗称“棋盘街”,以形似棋盘之故,中间御路似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皆连檐通脊。门内东西两侧有千步廊向北环抱形成中轴御路,通向皇城正门承天门。
 
曾经的辉煌
 
已经消失的皇城第一门
明清时代,大明(清)门是皇帝、宗室参加重要庆典出入之门。每年冬至,皇帝要到南郊天坛去祭天,夏至要到北郊地坛祭地,孟春祈谷,皇帝还要到先农坛亲耕田。遇到这些大典,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清)门豁然洞开,皇帝头戴金冠,身穿龙袍,坐着御辇,威风凛凛地由此门出行去举行祭祀典礼。曾有明袁帙有《大明门候驾》诗曰:“虎旅驱中道,旭日迎芒盖,钓陈警云飞,睛云拂羽旗。”
 
大清门对于其内部的宫殿而言是分隔外界的门户,对于身处其外的人而言则是皇宫的代表,所以有时也在这里进行一些礼仪性活动。如皇太极曾在此接见谢恩的官员和朝贡的蒙古各部使臣,并曾命礼部在此宴请朝鲜国来使。此外大清门前台基上原来还曾放有两架“谏木”(或称“谤木”),其功用是臣民百姓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而又无法入官去当面提出,可以把写好的意见书放在那上边,就会有人将其送交皇帝。
 
历史巨变
已经消失的皇城第一门
 
就是这样一座气势宏伟的大门,却几经历史的风霜,曾经有过四个不同的名字:
 
明永乐年间该门建成时,名为“大明门”。朱棣命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古诗:“明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成祖大喜,赐赍甚厚。大明门甚为气派,有明顾炎武《京师诗》为证: “煌煌古燕京,金元辽开创。 初兴靖难师,逐驻时巡仗。制掩汉唐闳,德俪商周王。 巍峨大明门,如翠峙南向”。
 
已经消失的皇城第一门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将大明门改为大顺门。到了清朝,顺治六年(1644年)上大清门牌额,改称“大清门”,据(大清会典)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蔚为壮丽。民国时期该门的名称又改为“中华门”。直至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时,中华门被拆除,1976年在其遗址上修建了毛主席纪念堂。
 
现在大清(明)门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历史永远不会将它忘却……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