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揭秘蚩尤家园:一座湮没五千年的历史古城(2)

2011-07-27 15:09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 汪海波
有关城的概念,《说文解字》释: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春秋谷梁传》:城为保民为之也;《墨子》:城者,可以自守也。这些概念一则说明原始的城的


  有关“城”的概念,《说文解字》释:“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春秋谷梁传》:“城为保民为之也”;《墨子》:“城者,可以自守也”。这些概念一则说明原始的“城”的构筑纯粹是夯土而成,二则说明城的功能是“保民自守”;“城”的作用主要是防御外来入侵。虽然没有见过古代土城的修筑,笔者幼年时曾见乡邻筑房“打墙”:用大夹板密填泥土和麦秸的混合物,夯实,然后取下夹板,持宽厚的大木板用力拍打,以图墙体致密、房屋坚实牢固。“墙打百板还透风”的谚语(多含贬义),却无意透露出古人筑土城的不传技艺。

  歌谣中描述的“金色大城垣”在当地民间可得到印证。关于这个早已深陷南旺湖中的大城垣传说不断。虽然有学者对它是否存在过有疑问,但在当地百姓中却无人不晓、无人不信它的存在,传说充满了神话色彩,甚至还有不少人亲眼目睹过它的“再现”:

  《姬氏志o阚城志》记载:“晨起者常于烟雾交加之会,见城堞宫室之状”。据目击者称:日出之前,云雾弥漫,在烟波浩淼的南旺湖湖面上,首先出现巍巍城墙,在正前偏右方向有一座城楼,片刻,只见城门开启,隐隐约约有不少行旅商客出入。蜃景在晨雾笼罩之中,飘飘忽忽,时隐时现,待到日出,景色慢慢变淡,直至消失,又恢复为碧波粼粼的湖面。据说这种美丽奇异的景观和神秘的现象在五十年代还出现过两次,民间俗称“陷皇城”。

  “陷皇城”即所谓“海市蜃楼”。“皇城”指的是什么城?《黄帝玄女战法》载:“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通典》载:黄帝攻蚩尤“三年九战而城不下。”蚩尤部落据城坚守,凭借食足、兵强、城坚等有利条件,使炎部落和黄部落屡战屡败,后炎、黄联合,擒杀蚩尤,迫使“八方诸侯殄服”。值得一提的是,“筑城而居”在当时是蚩尤部落特有的生活方式。

  其实蚩尤部落是一支稳定的农耕部落,农耕者要定居,筑城而居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天的南旺湖区域内早已没有水,从这里高低不平的地貌还能判断出春秋大墓群的位置,而这一带就是上古致密城的所在地。民间所说的“皇城”应该就是“致密城”,也就是苗族歌谣中多次提到的“直米利”。

  歌谣中的“浑水河”学者一般认为是黄河,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古代黄河只是叫“河”或称“河水”,还没有“黄河”之谓。窃认为浑水河是指“汶水”。

  汶水今通名“大汶河”。古汶水发源泰莱山区,汇泰山山脉、蒙山支脉诸水,自东向西流,流经“致密城”之南(见《水经注》),流域在鲁中至鲁西南广大地区。大汶河属季节性河流,流量差异大,含沙量又极大,向为水患治理之难题。明初重开会通河,开通小汶河“引汶济运”,以解决南旺“水脊”问题,即利用旧有汶水之溜道,迂回开挖引水渠。汶、运交汇的分水口淤沙成患,严重影响到京杭大运河的通航,明清两代统治者不惜斥巨资,动员十万民夫,清淤疏浚,“每年一小挑、三年一大挑”,可见泥沙之重、工程之巨。挑土积五百年之功,遂成南旺分水口(分水龙王庙)周边“四山朝拱”之势。故辞书多释“汶”有污浊、浑浊之意。而“汶”之读音近似滇东北次方言之Vang,值得注意。至于“清水河”有可能是指“济水”,《水经注》上说古济水流经致密城之西。“济水”音近苗语滇东北次方言之Yik。汶水和济水将鲁西南大平原自然分成三块,而致密城就在这三块平原的中心地。这一猜想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