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河套考古大事记(四):沙漠中的古墓(2)

2009-09-27 10:12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黄河两岸都不收,后大套里吃酸粥”就是河套地区的真实写照。 “酸粥”,就是糜子发酵后略带酸甜的河套农区风味食品。 2003年秋

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黄河两岸都不收,后大套里吃酸粥”就是河套地区的真实写照。

“酸粥”,就是糜子发酵后略带酸甜的河套农区风味食品。

2003年秋天,一条从丹东通往中国西部的高速公路即将穿过巴彦淖尔地区的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西部,这个区域恰好就紧邻20世纪50年代发现的汉代墓葬群。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规定,巴彦淖尔市文物站的工作人员立即行动,在站长胡延春的带领下迅速对公路沿线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就在这次的发掘中,他们发现了一座与众不同的大型砖室墓,这个墓葬除了采用青砖砌建墓室外,还选用了大量方木来建造木椁。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文物站站长胡延春介绍:这种墓葬就提示我们这类墓葬要出一些比较珍贵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在清理这个墓葬,因为它提供了一些出了用砖之外,用一些木椁,我们考古上叫木椁墓,这类墓葬就提示我们在清理过程在技术质量上、操作上要更规范一些,所以我们在清理这个墓葬比较注意。

他们小心翼翼清理着,墓葬里除了陶器之外,还有一些青铜器。

这是一套冥器,个体比较小。凡是有考古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青铜器一般都是成套出土的。这座墓葬也不例外,有铜灶、铜鈁、铜壶、铜鼎、熏炉、铜灯等器物。

当把墓室清理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新的重要发现,这不免让考古队员们感到有些失望,看上去不会有什么突破了。

于是,他们按照程序开始测量、拍照、绘图工作,就在进行最后一道程序提取文物时,奇迹出现了。

当队长胡延春把一件刚提取的青铜鈁接到手里时,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件只有20厘米高的青铜鈁似乎超出了它应有的重量,一晃里面有液体的声音。

因为河套地区水位比较高,好多墓葬在黄河改道过程中都被河水浸泡,所以胡延春当时想,这可能是地下水渗透进去了。

胡延春脑子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

里面会不会是酒呢?

抢救性考古发掘结束了,可胡延春和他的同事们心里还是放不下。

胡延春介绍:后来我们发掘出来以后,把这件东西送到内蒙考古考古研究所,后来又送到博物馆,送到博物馆一些专家们认为里头有可能是酒。后来专门把里头的液体经过处理以后把这个取开。把里头的液体取了一部份,进行了一个化学测定,经过分析以后这个液体里头确实有乙醇的成分。那么这个就可以断定罐里头这个液体应该就是当时生活在这个区域这个墓主人当时食用的酒。

这个结论让巴彦淖尔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中国西部地区考古史上第一次出土液体文物。

而且,是距今2000年前的酒。

人类酿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水果和动物的乳汁都极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们很有可能意外地从留存的乳汁中酿造出乳酒。

在《黄帝内经》中,记载有一种叫做“醴(li)酪”的饮料,这是中国乳酒的最早记载。

在这些河套先民中,最早发明酒的是以“食肉饮乳,夜革皮裘”的匈奴人,他们用牲畜的乳汁进行发酵,制成奶酒。

根据古代的传说及酿酒原理的推测,人类有意识酿造的最原始酒类品种应该是果酒和乳酒。

几乎就在同时,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利用剩余谷物酿酒的历史。

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人们有意无意把做熟了的食物存放在陶罐内,经过发酵,最原始的第一罐“套酿”就这样诞生了。

魏坚介绍: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发现的壁画墓里面,有些壁画里边描写的场景,具有人研究可能是造酒的场景,表现有粮食有造酒,表现一种富裕吧,比方在托克托县发现的那个明石墓里边,写这个酒字很多,都表明一种现象,但那个酒可能不一定是我们现在今天喝的白酒了,它是米酒或者什么酒,总的说它是酒。

今天,这尊盛着穿越千年岁月风云的河套美酒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在巴彦淖尔杭锦后旗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的展柜中,吸引着前来参观的人们惊奇的目光和无限遐想。

有着同样惊奇目光的还有一个来自遥远欧洲的探险者。

距今700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路经阴山南麓时,来到一个叫“天德军城”的地方,目睹了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制作谷物酒的一幕。

他在《游记》中写道:

“大部分居民饮用的酒是米加上各种香料药材配制而成的,味道十分醇美芬芳。”

马可·波罗的游记记录了当年巴彦淖尔地区的繁华情景,但他所说的那座天德军城究竟始建于哪个年代、由何人修建?又建在哪里呢?

据史料记载,天德军城,也就是唐代的受降城,始建于公元753年至755年由大将军郭子仪主持修建的。

天德军,是一支组建于唐王朝的边防卫戍部队。

天德军城处于唐王朝北方整体军事战略的中心位置,是重要的军事指挥要地。

唐代边塞诗人李益曾亲临天德军的受降城,并写了这样一首诗: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人夜晚登上受降城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同情驻守边防兵卒的思乡之情。

但是,随着历史风云的沧桑更迭,这样一座显赫的受降城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成为现代人眼中的谜团。

那座马可·波罗曾经看到并记录的“天德军城”到底在哪里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