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资讯 > 动态 >

新中国艺术教育回眸

2011-06-03 09: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胡 薇
早在1949年7月,为了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戏剧事业、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戏剧界代表们,就发出了倡议:新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所国立

 


《小二黑结婚》图片


  早在1949年7月,为了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戏剧事业、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戏剧界代表们,就发出了倡议:新中国迫切需要建立一所国立戏剧学院。

  很快,代表们的倡议就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准。代表大会之后,国立戏剧学院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周扬任主任,欧阳予倩、洪深、田汉、曹禺、张庚、梅兰芳、程砚秋、沙可夫、焦菊隐、光未然、马彦祥、戴爱莲等人担任委员。1949年10月,委员会开始了在华北大学第三部(文艺学院)的基础上,吸收部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师生的具体筹建工作。

  华北大学第三部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北方大学文艺学院发展而来,下设工学团、文工团及研究室。在进入北平后,华北大学第三部开办文艺干部训练班,设戏剧、音乐、美术3科,共招生千余人。在全国影响很大的《白毛女》、《民主青年进行曲》、《红旗歌》等大型剧目,就是其下属的3个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南京解放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于1949年8月中旬北上,并入了华大三部。1949年11月4日,毛泽东主席应欧阳予倩之邀,亲自题写了校名“国立戏剧学院”,后经上级指示,更名为中央戏剧学院。12月,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欧阳予倩为院长,曹禺、张庚为副院长;1950年4月,召开了中央戏剧学院成立大会。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戏剧教育学府,中央戏剧学院汇集了延安鲁艺、东北鲁艺、南京剧专以及一批原在国统区和香港的社会各界的戏剧名流及人才,共同打造了一支新中国艺术学府的最强阵容;同时,也标志了新中国戏剧教育事业的新起点。学院不仅集中了全中国戏剧教育方面的专家,还先后聘请了多名前苏联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专家来院指导,分别开办了导演干部训练班、表演干部训练班、表演导演师资进修班和舞台美术师资进修班,招收了全国各地剧院团有艺术实践经验的专业导演和演员入学,系统学习、研究和借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和教学法。前苏联专家们在教学与指导的过程中十分负责和尽心。如普·乌·列斯里不仅负责表演本科训练,还负责了导演进修班的教学。他在课堂上极为严格,实行淘汰制,如果学生交不了作业、达不到要求就要走人。因此,导演班入学的时候是27人,最后毕业的却只有11个人。但正是他的认真执着,给新中国的戏剧教育事业打下了一个稳固的基础,建立起了现实主义的演剧体系。至今,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中仍然沿用的很多元素训练,都是从列斯里开始的。格·尼·古里也夫的教材,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问题》等,对于新中国的戏剧理论研究都十分有益。

  此外,早在建院之初,院长欧阳予倩就建立了话剧教学民族化的指导思想,即确立的一手伸向民族传统、一手伸向外国的办学思想。中央戏剧学院聘请了戏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等为师生讲解戏曲美学及其表演规律、手段,谈表演心得体会,并且直接教授戏曲片段、折子戏等;改编优秀戏曲剧目进行排演教学。本着一方面继承、学习我国民族艺术语言的传统,一方面学习现代语言科学,同时密切结合实践的指导思想,学院还聘请了曲艺表演艺术家侯宝林等来学校传授曲艺的发声吐字方法。欧阳予倩还拜访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长培,探索艺术语言的标准音问题,并明确了以北京音系为基础的北京音作为话剧艺术语言的标准音。这在当时那个全国尚未规定普通话标准音的时代,给中国的话剧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