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爱我中华 > 辉煌当代 >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2)

2009-05-12 09: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任仲平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汶川大地震以最惨烈的形式,将前所未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汶川大地震以最惨烈的形式,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带给了中国,但也正是在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人们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心造就的万众一心,看到了由此迸发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走进最需要他们的人民中间。“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一句朴实的承诺抚慰了悲痛中的灾区群众,感动了中国,打动了世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专注和积极态度,值得所有外国朋友尊重和赞扬。

抗震救灾一年来,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布全国总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国家一级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部署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第一时间从各大军区调集十万大军,第一时间调动全国各种资源汇聚成救援合力。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震后四个月,在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处变不惊、 沉着应对,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外媒评价“中国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管理能力”。

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无论是汇集共产党员真情的“特殊党费”,还是凝聚全国人民爱心的无私捐助,这一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感天动地的“人民品质”。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13亿中国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这灾区大地最醒目的标语,成为“中国力量”的最好注脚。坚定的领导层,坚强的人民,让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蕴藉着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书写着共和国浴火重生的希望。

这一年,我们守望相助,甘苦备尝,全民携手重建破碎的家园。

震后19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巴山深处防震棚的黑板上写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在号召灾区自力更生、奋起自救的同时,中央果断作出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启动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

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们赞叹:大灾之后,由中央统一安排,发达地区支援灾区的做法,世所罕见。“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汶川大地震以一种猝不及防的特殊方式,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验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也验证了我们党的决策能力和执政能力。

这一年,我们用13亿人的同风共雨,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新的疆界。

“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开放”,大地震之后,世界如此感慨。灾难中呈现的伟大中国,废墟上站起的大写的“人”,诠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一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并以无数感人的细节和执着的坚守,给予我们新的震撼。

山崩地裂,灾区人民替整个民族承受了巨大灾难。共和国版图上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做灾区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华。

当习惯冬日暖气的山东大汉,在寒冬阴湿的板房里纷纷病倒,北川人感动得喊出“鲁川同心”;当上海人不辞辛劳,为各乡镇重建项目夜以继日地奔忙,都江堰人说:“你们感动了一座受伤的城市”。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样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山河可以移位、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念永远不会倒塌”。与灾区人民甘苦与共,让每个人深深懂得什么是“祖国情结”,体会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彼此关爱。

一场大灾难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曾有人担心,这种精神会在琐碎的生活中逐渐磨灭,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会让位于世俗的计较,回复于日常的淡漠。然而一年为证,这情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消失。相反,它经历了从“非常”到“平常”的考验,完成了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的转换。在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中,亿万中国人日日夜夜的坚守,全国人民点点滴滴的努力,见证着抗震救灾精神的永生。

我们看到,在地震初期的生命大营救中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爱国热情,理性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之中。14.5万志愿者赶赴灾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医务人员和教师,深入灾区的一顶顶帐篷、一座座板房——共和国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这种公民意识的逐渐成熟,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看到,在废墟上锻造的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顽强地贯穿于重建家园的历程之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灾难的记忆中挣扎出来,灾区临时校舍里的朗朗书声,活动板房上空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的滴滴汗水,构成了巴蜀大地最坚毅的表情。不等不靠不要,坚定坚强坚韧,这种生活的信心和生命的尊严,凝聚起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