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不要捧杀文学的蓓蕾,悉心培养“90后”小作家

2009-07-18 16:15
来源:未知 作者:王秀芹
文学是盛开在人类精神世界里最芬芳的花朵,是作家们在寂寞光阴中,以心烛照明,蘸着心血写就的。古人的青灯黄卷焚膏油以继晷的精神,同样适用于今天任何一个不甘湮没的作者,

文学是盛开在人类精神世界里最芬芳的花朵,是作家们在寂寞光阴中,以心烛照明,蘸着心血写就的。古人的青灯黄卷焚膏油以继晷的精神,同样适用于今天任何一个不甘湮没的作者,包括“90后”小作家。

对于作家而言,延续他们生命的、使他们青史留名的惟有其作品。对那些文学园地里的后起之秀们,尤其是对当今被人们热炒的那些“90后”的小作家们来说同样如此。自古英雄出少年,这话拿到文学界也不算错。许多早慧的诗人和文学家,自幼天资聪颖,甚至出口成章,待到长大成人卓有成绩的,大有人在。这“90后”小作家能在他们那个年龄写出同龄人甚至让成年作家都惊异的作品的确是一件好事,值得关注。但无论是家长、社会,还是作协,对此的态度却应该审慎,不能热捧狂呼。

“风物长宜放眼量”,爱才和护才,要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才是最为关键和至关重要的。“一窝蜂”式的吹捧反映了我们的小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够成熟和理性,人们凑热闹似的围拢过来,你摸一把,我搡一下,高兴了就把红绸子给系在身上,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热闹是有了,孩子却遭了大罪,不但不受用,就连静下心来写作或者是读书学习都不能实现,这是何等的悲哀!那些似乎常人享受不到的“优待”实际上成了变相的“虐待”,但偏偏有人看不出其中的“隐情”,以为是得人爱之,殊不知,这恰恰是一种在俗世认同下的权利剥夺,是成才的大忌。

作家艺术家与科研人员不同,其成长与成就似乎跟经费、媒体、头衔甚至社交活动并无必然联系,倒是相对安静的环境或者是跌宕起伏的情感经历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古人说“文章憎命达”,确是有道理的。作家就像是一棵树,需要从生活的土壤里汲取营养,需要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需要“光合作用”,更需要普通孩子那样的不可或缺的成长过程,任何看似体面的干涉都是有害无益的。而名利的诱惑对于那些正在成长的小作家而言,无疑是其文学艺术道路上最为隐秘而温柔的绊脚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