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小臣艅犀尊:流落美国的稀世珍宝

2009-10-05 15:30
来源:石狮日报 作者:佚名
“小臣艅犀尊”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犀牛沉稳、威严的印象,在众多花纹繁复的青铜器中间,显得更显得纯朴稚拙,妙趣横生。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为非富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古代的青铜器,就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古代青铜器的魅力历经了千年而不衰,至今仍为世人所祟尚。绚丽华贵是一种美,质朴淡雅也是一种美,而这种美较之前者更珍贵。正因如此,商代晚期的青铜珍品“小臣艅犀尊”从形象看似乎粗壮、敦实,似乎更持久,更凝重,更富有气韵。犀尊的造型几乎为圆球形,胖乎乎的,由四条粗壮的短腿支撑,憨态可掬;它的头部前伸,两只圆睁的小眼,透着机敏与可爱;大嘴微张,就像是得意的微笑;两只夸张的大耳朵竖在头的两侧,好像在好奇地倾听着周围的声响。它滚圆敦实、憨厚可爱的造型完全打破了人们以往对犀牛原本沉稳、威严的印象,让人们驻足观看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丝滑稽和幽默。在周围众多花纹繁复、造型优雅的青铜器中间,小臣艅犀尊更显得纯朴稚拙,妙趣横生。

小臣艅犀尊

此尊从整体看是一只粗状的犀牛。犀,是一种珍稀动物,属哺乳动物,奇蹄目;体粗大,形状略像牛,颈较短,四肢粗大,鼻子上部长有一个或两个角;皮厚粗糙而韧,皱纹多为微黑色而无毛,以食取植物为主。犀角坚硬又锐利,是珍贵的药材,生长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森林中。犀牛现在中国非常少见,只能在动物园中见到。长久以来,对我国是否有犀牛的生存还有疑问。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河姆渡、广西南宁、河南淅川下王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过犀骨。在甲骨文和有关文献的记载中解开了这个疑问,认为历史上犀曾在北美各地生存,也在欧亚大陆存在。

2003年8月27日《中国文物报》李先登先生的《漫谈青铜犀尊》一文中:中国古代青铜犀尊还说明,在汉代及其以前,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湿润,当时广泛分布着犀牛。从商代甲骨文来看,当时称犀牛为兕。例如《殷墟文字乙编》2507就记载了一次田猎获兕达71头之多。到了东周时期,长江流域仍生存着大量的犀牛。如《墨子·公输篇》:“荆有云梦,犀兕麇鹿满之”。当时盛行以犀革制甲,用于护身。如《楚辞·国殇》首句即为:“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彀兮短兵接”就是证明。此后一方面由于汉代以后中国大地气候变冷了,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大量滥杀,所以今天在中国境内已经没有犀牛了,并且在亚洲今天仅仅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还有双角犀。

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是以动物原型为造型的,有写实的一面,也有的以夸张的手法。从小臣艅犀尊看,造型就很有特色,头部前伸,鼓起的双眼圆睁,大嘴微张,上唇呈尖状下垂。鼻的上部竖立一尖状的角,额上也有一角。两只大耳朵耸立。犀身滚圆,肥大敦实,腹下为四只粗壮有力的短足,蹄为三趾。犀腹内空,为容器。腹背上有一圆口,从口部看应有盖子,现已无。器物表面无纹饰,尊为出土器物,有斑驳的铜锈覆盖,锈蚀使其更显生动,更表现出了犀牛的真实形象。

小臣艅犀尊头部的双角,比例协调,比较写实。据说亚洲仍有犀牛生存,有印度犀、叭哇犀、苏门犀。苏门犀体态较小,又长有双角,此尊的造型与苏门犀的形象还是比较接近的。

小臣艅犀尊铭文

铜器的名贵不光在造型,而更重要的是铭文。铭文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内涵,是与书法艺术密不可分的。铭文气度宏伟,古朴雍容。其结体严整疏朗,笔意刚健浑厚,布白疏密成趣。犀尊内底有珍贵铭文27个字为:“丁己,王少夔,王赐小臣裓夔贝,唯王来征人方,唯王十祀又五肜日。”铭文记述了商王征伐夷方的事情,有关这次战争也见于殷墟卜辞。夷方是当时商朝封地外围的许多方国部落中的一个。这些方国有的臣服于商王朝,有的则称霸一方,同商王及其诸侯相对抗,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商王征伐夷方,表明当时一个不愿服从商王朝而遭讨伐的小国。铭文中还记载了商王赏赐小臣裓夔贝。小臣裓的职务为奴隶总管,能得到商王的赏赐而感到很荣耀,于是制作了此器用以作为纪念。犀尊高24.5厘米,据传清道光年间(也有说是咸丰年间)山东梁山出土了一批青铜器,习称“梁山七珍”,犀尊就是其中的一件。非常遗憾的是,这件珍贵文物已流失到国外,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内。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