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曹操七十二疑冢,一代枭雄究竟埋在哪?(二)

2009-05-11 11:4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曹操的72疑冢之谜可谓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在今天邺城遗址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封土堆。这些封土堆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疑冢。曹操究竟埋在哪呢?

1995年,在河北省临漳县的古邺城遗址一带,经常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几乎走遍了邺城周围十几里的山岗田野,对那里的文物古迹进行了了细致的实地勘察。这位老人叫刘心长,社会职务是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经过数年研究,对曹操墓葬所在的位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曹操墓就在河北磁县时村营乡中南部、讲武城乡西部以及河南安阳县安丰乡共约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并把这一区域称作“曹操墓田”。

刘心长划定曹操墓田区域的理由是,这一片地域正好在邺城的西边,又是岗丘地带,而且土地较为贫瘠。2007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好穿越曹操墓田所在的区域,河南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南水北调安阳固岸考古队队长潘伟斌提出同刘心长一致的观点,认为决定曹操墓葬的人正是曹操自己。潘伟斌等人结合文献记载,对实地进行了细致的踏勘,把曹操墓可能所在的位置缩小到了更小的范围:曹操墓极有可能在河南安阳安丰乡靠近漳河的一块不大的区域。一时间,困扰世人的曹操墓葬之谜,再一次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公元220年,在洛阳的寝宫,曹操留下他生命里最后一道命令——《遗令》。曹操在遗令中除了交代要薄葬外,再一次提出将自己葬在邺城西面的高岗,与西门豹祠相近。这道《遗令》比两年前的《终令》内容更加细致,但对于墓葬地点的描述却是一致的。后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对曹操的去世作了明确记载: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后,二月将灵柩运回了邺城安葬。据此,历史学者判定曹操墓应该就在邺城。北省临漳县三台村,有一处高大的土台,城墙夯土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这就是三国时代的邺城遗址,也是曹操在《终令》中提到的邺城。邺城的西边,是地势较高的黄土塬地貌, 遍布着村庄和农田。东汉时代这里属于邺地,今天以漳河为界分属河南、河北两省。如果1700多年前这位威震天下的英雄就葬在邺城西边的这一片田地,那么经历了岁月变迁,曹操的墓葬究竟藏匿在哪里呢?

曹操生前要求将自己“葬于西门豹祠西原上”。 唐代的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志》记载,曹操的西陵距离邺城三十里,与西门豹祠相距大约十五里,并且都在邺城的西边。因此,找到了西门豹祠,就等于找到了曹操墓的一个重要坐标。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邺县的县令,他带领当地人们治理漳水,破除了巫婆每年都要为河伯娶媳妇的迷信,将残害百姓的巫婆投进了漳河。 西门豹治邺有方,受到百姓爱戴,当地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庙,西门豹祠由此而来。因此,要想寻找曹操的墓葬,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要找到西门豹祠的位置。 关于西门豹祠的位置,最早的记述是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郦道元是北魏范阳,也就是今河北省涿县人,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曹魏时期仅仅二百多年。那么,郦道元描述的西门豹祠在哪里呢?

1985年,在河南安阳市安丰乡出土了一件后赵建武年间的勒柱石刻,上面刻有西门豹大夫刻像,以及西门豹祠的重建时间、面积、官吏参加者等内容。这一石刻是目前惟一一件反映西门豹祠情况的实物。后赵建武年间是公元335年至公元348年,时间距曹操去世的时间约有一百多年,《水经注》成书年代距离曹操去世也只是二三百年,同时《水经注》记载的西门豹祠的建造年代正是后赵建武年间。考古专家认为郦道元所描述的西门豹祠,正是曹魏时期西门豹祠原址上重修的西门豹祠。

然而,在河北临漳县和河南安阳县的漳河岸边,就有五处西门豹祠,哪一处西门豹祠是后赵建武年间的西门豹祠呢?

关于西门豹祠的位置,《水经注》上有这样的记载,漳水经过武城城南向东流去,又经过西门豹祠前向东北方向流去。此可以判断漳河在经过武城时是东西流向,武城在漳河北岸, 西门豹祠应在武城的东南方向。古邺城西的漳河北岸,有一处古城遗址,正是战国时代所建的武城。就在距离武城遗址约十里的河北临漳县丰罗镇漳河大桥南侧,在一处隆起的土台上立着一块宋代西门豹祠碑石,碑文描述这里曾经是一座西门豹祠。这处西门豹祠,正好是在武城的正南方向,这与《水经注》中所说的西门豹祠的地址在武城东南不是很一致。 在考古人员认定的西门豹祠的西原上,是地势较高的开阔地带,曹操在《终令》中所说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的地带,应当就是指这里。那么,这片地势同曹操在《终令》里所描述的一致吗?

为考证西门豹祠西原的地貌特征是否同文献记载相符合,河南省安阳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西门豹祠西原的地貌进行了测绘。地质队测量曹操墓田同周边以及漳河的高差关系,以判断是否能够灌溉。考古人员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发现,这片开阔地带地势很高,比今天的漳河河渠明显高出12米,而在曹魏时代,这里的地势应当更高。同周边的土地相比,这片土地又很贫瘠,直到现在许多地方不能种植庄稼。

曹操在《终令》要求,将自己埋葬在不能出产农作物的“瘠薄之地”。 由此看出曹操首先看重的,这里是一块 “瘠薄之地”。考古人员通过种种迹象分析,埋葬曹操的陵墓应当就在这片开阔地域,也是曹操《终令》里所说的 “邺之冈西”。由于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地面上没有高高的封土,也没有高大的树木,又经过了1700多年的风雨冲刷,在地面上很难找到陵墓遗存的痕迹了。难道曹操墓地没有一点地理上的特征可供辨别吗?公元220年,就是曹操去世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悲恸之余写了一篇《为武帝哀策》的文章,简称《策文》。《策文》具体的描述了曹操的丧葬过程,也对曹操墓的地形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弃此宫廷,陟彼山阿”,说明曹操墓在一个凹进去的山窝处。这样曹操的墓葬背靠山,两边是山脊环抱,前面又临漳河,河与墓之间又有一片开阔地带。刘心长通过对地望的分析,发现在时村营乡中南部和讲武城乡西部一带,是“背靠岗岭,南临漳河,西依太行,东连平原,按古代陵墓选址要求的标准,是一块在漳水之阳的风水宝地。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