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国宝 >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的恒久记忆

2011-06-24 10:16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钟宁
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的典型代表。红陶兽形壶,1959年出土于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陶衣鲜亮油润。

  红陶兽形壶是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的典型代表。红陶兽形壶,1959年出土于泰安市大汶口遗址,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陶衣鲜亮油润。这件壶的造型像是胖胖的小猪,拱着鼻子,张着嘴巴,耳穿小孔,短尾上翘,憨态可掬。今人在喜爱它生动可爱的造型同时,更感叹它极具实用的制作构思。当时的先民从陶壶尾部圆筒形的注水口注水,用水时通过“小猪”张着的嘴巴倒出,同时背部制作了便于提携的拱形提梁。壶的所有用途巧妙地融入造型中,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生活体验和艺术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时陶塑造诣的最高水平,是5000年前难得的一件艺术珍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红陶兽形壶,人们都会为它朴拙可爱的外形而忍俊不禁,忍不住有上手把玩一番的冲动。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聪明的先民们逐渐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这是史前时期人类生活的重大发明之一。制作上正如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总结的为“水火既济而土合”,可以说是“泥与火的结晶”。陶器虽然容易残破,但埋藏中不会腐烂,它便成了史前人类活动的重要见证。


  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大汶河两岸的宁阳堡头和泰安大汶口附近。1959年在汶河南岸堡头村西发掘墓葬133座,出土遗物包括陶器一千多件,其中有红、灰、黑、白各色陶器,间有精美的彩陶,石器、骨器及动物骨骼亦甚丰富。考古学界将大汶口遗址文化及与其相类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红陶是中国最早的陶器品种之一,红陶的烧制原理是在陶器烧制到一定程度将窑内火焰的性质控制为氧化焰,在氧化气氛焙烧下,陶土中的金属铁大部分转化为三价铁,烧成的陶器即呈现红色。红陶分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陶土比较纯净细腻、含细砂极少者,称为泥质红陶,主要做饮食器具和盛储用具。陶土中掺有细砂者,能耐火,主要做炊具用,称为夹砂红陶。


  红陶兽形器在新石器时代中发现不多,山东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兽形壶雕塑自然生动,几近天人合一。从造型上可以看出,大汶口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掌握了动物各部位的比例结构和体形外表的不同凹凸高低,是家畜饲养业在原始造型艺术上的生动反映。


  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依靠对大自然的探求发现和运用的结果。正如郭沫若先生诗中所写:“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水、火、木、金协调,宫、商、角、徵交响。汇成陶海叹江洋,真是森罗万象”。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