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国宝 >

守护青铜 绝艺现辉煌(3)

2011-06-23 14:52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探索·发现
在贾文忠先生的家和办公室中,我们随处可见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全形拓片,它们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拓片的作用,最早是修复者用于留存资料

  在贾文忠先生的家和办公室中,我们随处可见这些精美的青铜器全形拓片,它们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拓片的作用,最早是修复者用于留存资料之用,而当摄影术日渐普及之后,贾文忠先生的父亲则选用了更为现代化的手段来保存青铜器修复的资料,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贾家的传家宝——玻璃底片。历代艺人的传承,秉承着一个不变的主题: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才是青铜修复技艺的真髓。


  对文物进行修复和复制这门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几千年的传承,让从事青铜器修复这门技艺的手艺人,往往都成为了杂家。他们不仅要掌握修复方面的技术,更重要的还要有美术、绘画、书法甚至篆刻等方面的修养。青铜器的修复技艺已经不只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成为了一门综合的艺术。

  一件出土时残破不全的青铜器,在经过清理整形和补配之后,就进入到了修复的第三个阶段:焊接。这个看起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却曾经让贾文忠伤透了脑筋。

  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虢国博物馆,曾是西周时期的国君大墓,这里共出土各类文物3万多件。在1990年的最初发掘中,最让考古队员感到欣喜的是在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套八件的编钟,因为这是西周晚期墓葬发掘中惟一完整的一套。


  考古专家李学勤介绍:编钟的出现是中国青铜器历史走进周朝之后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青铜器逐渐淡化了商代对自然忌惮和膜拜的神秘色彩,代之以更加具有生活情趣的人间烟火气。


  这套编钟出土时大都残破不全,贾文忠参与了编钟的修复工作。


  在对编钟清理之后,进行到焊接的流程时,贾文忠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让这套曾深埋于地下的古老编钟,重新奏响出近三千年前的雅韵和古音呢?


  贾文忠在焊接的时候充分考虑乐器击打的特殊需要,而修改了原本简洁的焊接工序。


  今天,我们焊接青铜甗的程序,要比编钟容易了很多,但是具体操作起来,还是会遇到一些小麻烦。


  青铜作为合金虽然熔点只有800℃,却具有很高的硬度,即便是经过了几千年的锈蚀,这种硬度还是给焊接前的打磨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然而,正是这样的金属硬度,让青铜生产工具大大超越了之前使用的石器,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而物质生活条件的丰富,促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向精神追求转移,西周编钟的出现恰恰就是这样的证明。


  经过精心修复,虢国编钟又重新奏出了三千年前的乐音,这乐音击打出的是古老的文明与修复技艺的完美和声。

 

  从事青铜器文物修复几十年的贾文忠先生,在青铜器的鉴定方面也颇有造诣。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专业领域,在贾文忠看来却息息相关。

 

  一件残破的青铜器,在经过整体复原修复后,要对补配部位以及焊接口进行做锈,使之表现出腐蚀生锈的效果,俗称“做旧”。这是青铜器修复的最后一步。它将直接影响文物的修复效果,更是制造赝品者费尽心机的关键步骤。


  青铜器经过几千年的锈蚀所形成的底子,并非能够轻而易举地被矿石颜料进行模仿。在修复做旧的现场,一个特别的工具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这个特殊工具就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牙刷。


  贾文忠从5岁开始学艺,他的修复手艺是父亲手把手教出来的。他的父亲是我国第一代古文物修复专家——青铜器修复大师贾玉波先生。作为“古铜张”派的第三代传人,他一生修复了数十件国宝级青铜器文物。


  孩子们的耳濡目染,父亲的口手相传,让这个家族兄弟五人中,有四人都从事了青铜器的修复工作,成为了“古铜张”派的第四代传人。


  为了这门手艺的传承,贾文忠先生不仅对修复技艺进行了理论上的梳理,而且为了修复行业内的沟通和交流,成为了修复协会的主要发起人。他四处演说讲课,希望在大学中设立文物修复专业。


  也许是被父亲对青铜器修复技艺的执着所打动,贾文忠的儿子贾树放弃了大学里所学的新闻学专业,和父亲一起担起了这份手艺传承的责任。


  这薪火相传的是中国悠悠几千年的文明之光,它被凝固在青铜礼器的华丽中,升华在每个中国人对祖先智慧的感动里。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