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活用 > 做人 >

中国古人自然灾害中的智慧(2)

2011-04-08 14: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魁一
古代还有多处流域间的调水工程,其中以北宋年间的襄汉漕渠或称方城运河的计划最为宏大,其主体工程是新开一条始于汉水支流白水,跨越长江和淮河分

 

  古代还有多处流域间的调水工程,其中以北宋年间的“襄汉漕渠”或称“方城运河”的计划最为宏大,其主体工程是新开一条始于汉水支流白水,跨越长江和淮河分水岭,达于淮河水系汝水支流沙河的调水水道,主要服务于水运通航。计划的提出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共动用劳力约十万人,牵动河南等地八州四十余县。工程包括在白河上筑堰分水,又向东开渠百里,但当渠道开至河南方城时,以“地高水不能至”,工程半途而废,至今当地尚有数段遗存。

 

  事隔一千多年,由丹江口水库直至北京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周密研判后开工了,其起始段恰恰和宋人所开漕渠吻合。南水北调工程以调水任务为主,联系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蜿蜒二千八百里,为拥有1.07亿人口、1.26亿亩耕地、20座大中城市的华北地区调水,成为当代水利史上光辉夺目的一笔。跨地域大规模调水从规划变为现实,是为改变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状况而发挥人类聪明才智、力量与勇气的产物,也体现了对古人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从取水用水到护水节水:走向可持续发展

 

  我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3%的人口,重要条件之一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过度开发水资源而造成的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尤其是20世纪以来,水污染日益加剧。

 

  世界上也有这样的惨痛教训,最典型的例子无过于前苏联开发咸海的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政府决定在注入咸海的两条河流上修拦河坝,引水灌溉不毛之地。结果还不到四分之一世纪时间,咸海严重干涸,整个地区遭受污染,渔业基本丧失,疾病急剧增加,不得已重新制定拯救咸海的计划。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针对当时已开始显露的生态灾难写道:“我们不能沉醉于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这样一个一个的胜利,自然已经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他还告诫人们,绝不能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任意支配自然。这种智慧是辩证法的胜利。事实提醒我们,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定要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础上,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

 

  有鉴于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并已制订了相应的规划。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十二五”时期水利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明确水利的战略地位,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这是我们对水利和水资源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既要防止水对人的伤害,更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求,更要抑制粗放增长的不合理需求;既要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更要转变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通过数千年的探索与思考,一条“人水和谐”的道路铺陈在我们眼前,整体、综合、辩证的科学思维愈加成熟。这也启发我们,在高科技时代,我们还应该从传统的哲学和历史思维中寻求借鉴。因为现代比之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虽然前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及今人深刻,但这种综合思考的原始自然观和世界观,反映的却是和现代相同的客观事实。21世纪是水利转变新的历史时期,研究方法需要拓展。新的问题有些可以通过计算、实验等手段求解,而有些问题,特别是宏观问题,则必须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求得答案。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