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关键字:
一元一国学网 > 专家专栏 > 专家言论 > 孔可立 > 孔可立:“宝贝”,太热了

孔可立:“宝贝”,太热了

 一元一国学网  来源:武汉晨报 作者:佚名  点击:
收藏品交易的火热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近年来,不少公共媒体纷纷推出娱乐化倾向的“鉴宝”栏目,给文物收藏和鉴定“添柴加火”。比如,开设专门的鉴藏类的电视频道就有:央视二

4月7日,徐悲鸿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7200万港元的成交价,创下中国油画的世界拍卖新纪录。
4月9日,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曾属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中国明代五彩茶壶,由全球三大拍卖行之一的索思比拍卖行拍出107.9万英镑的天价。
收藏品交易的火热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近年来,不少公共媒体纷纷推出娱乐化倾向的“鉴宝”栏目,给文物收藏和鉴定“添柴加火”。比如,开设专门的鉴藏类的电视频道就有:央视二套的“鉴宝”和“艺术品投资”,北京卫视的“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的“投资收藏”,湖南卫视的“艺术玩家”,河南卫视的“华豫之门”收藏版,山东卫视的“收藏天下”……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中,主持人王刚在每集节目砸假古董,砸出一片火热。以“深入民间”为旗号,央视组织专家到各地鉴宝,走一处,热一处。
热闹之中,有人冷观,比如不少藏友批评王刚,认为他那种砸的方式伤害收藏家感情,哗众取宠;比如对央视组织专家到各地鉴宝,有收藏界人士斥之为纯属炒作。收藏热和鉴宝热这两股热火中,多少是虚,多少是实,火头将烧向何处?这成了不少人关注的焦点。
孔可立:武汉鉴藏现状令人尴尬
省政协委员、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孔可立先生,集书法、篆刻、收藏于一身。在其私人收藏馆中,藏有东周至民国近5000件传世珍品。为了提高鉴赏水平,他进入国家文物局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联合办的班,主攻玉器,用了两年的时间拿到硕士学位。今年60岁的他刚刚完成学业从北京返汉,本报记者便就当前的收藏热和鉴宝热现象对他进行了专访。
当今文物做假之风超过历代
晨报:央视2003年开播《鉴宝》以来收视率直线上升,一些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办鉴宝栏目,在公众中引发一股鉴宝热,有人说这推动着中国第四次收藏高潮的来临。你怎么看待这两股热潮?
孔可立:收藏热和鉴宝热是相辅相成的,生活质量提高、怀旧风气的盛行,让民间收藏群体迅速扩大。中国收藏史上,前三次收藏高潮分别出现于北宋末年、康乾年间和清末民初。
从时间上看,文物鉴藏在2004、2005年出现白热化的局面,2005年各类艺术品拍卖市场在央视的推动下出现高潮,全国有1亿多人参与其中;2006 年冷了一些,2007年初又开始回潮。文物本身是不可再生的,其价值尺度没有定位,附加值又特别高,现在的做假之风也就超过了历代,达到极致。
晨报:你有没有看走眼的时候?
孔可立:有,我有时候是冲动型的,过于自信就容易上当。(随手指向角落里一个画缸)这是1998年鄂州一个老头给我送来的,说是“土改”打土豪时分的,说得天花乱坠。当时我感觉不错,缸体的画功也可以,他开价8000元,我还到5000元成交,以为拣了便宜。事后感觉不对劲,请了朋友一起论证,发现其“包浆”(行业术语,指岁月在古玩上留下的痕迹)是用硫酸做的,是个赝品。
忽视艺术价值是收藏的悲哀
晨报:有人批评鉴宝节目重市场价格而忽视收藏的本来意义,在收藏活动中不是一直有投资的目的吗?
孔可立:“乱世黄金,盛世收藏”,现在的收藏多是被当作投资理财的手段,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收藏。当下炒股风险大,银行利息低,加上媒体的炒作,这些都让收藏活动升温。大家的市场意识很强,大多怀着“以后能不能升值”的心态来交易,忽视藏品的艺术价值,这是一种收藏的悲哀。
媒体参与对培养市场有好处,但最大的问题是风险谈得少,鼓噪投资的多
晨报:央视组织文物专家到各地鉴宝,你如何看待这种商业色彩浓厚的活动?如果去参加这种活动应注意哪些方面?  
孔可立:央视《鉴宝》栏目收视率不错,对普及文物知识、繁荣民间市场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现在的势头很不好,有些专家在电视上给熟人、朋友甚至自己的藏品鉴定,有的就是赝品。尤其是现场直播的节目,一两分钟下结论,可能吗?评审团如果认为它值钱的话,就给观众造成了错觉。我刚从北京回来,文物局内部刚刚下了文件,在职的文物专家如再参与CCTV-2的节目,公开亮相的话,将被开除公职。
今年年初,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丹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民间寻宝活动中,一面据称曾被陈逸飞等人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礼仪小姐展示时不慎摔落在地,当场碎裂。持宝人漫天要价索赔100万美元,而现在故宫博物院的铜镜中最好的也不超过10万元。事后发现铜镜本身就是赝品,一个偶然,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真正大藏家是不会拿东西到那里去展示鉴定的,一般藏友应多方论证,时机不成熟不要轻易下水。
武汉藏友至少有10万人
晨报:搞收藏的都是有钱人吗?武汉的鉴藏现状是怎样的?
孔可立:可能有钱的比较多吧(笑),这个行当水很深,一般人也玩不起。
就高端收藏群体而言,本地大藏家都是企业家,他们大都开收藏馆、艺术馆,比如丝宝集团在武汉的艺术馆,价值就是过亿的;其次是开拍卖公司、店铺的商家和走街串巷的“倒爷”这一群体;此外,才是普通百姓这一收藏群体,大多是抱着投资理财或点缀家庭环境的心态。目前武汉整个收藏队伍保守估计至少有10万人。
晨报:很多藏友在找不到权威鉴定机构的情况下求助各种鉴宝节目,你曾两次向省政协提交“政府应批准设置民间艺术品鉴定机构”的提案,现在结果如何?
孔可立:这是个很现实也很让人尴尬的问题。北京目前有21家以民营为主的鉴定机构,武汉尚无一家有资格开展有偿鉴定服务的民间艺术品机构。
在武汉,在职的文博系统干部不准搞鉴定,行业规范不允许。离退休的文博干部大多没有职称,而且专业上也有局限,他们对出土文物有经验,但对传世的藏品由于接触少,下的结论很难让各方接受。
我的提案现在没有结果。我认为现在可以在几个文物市场的基础上,由管理方牵头开展一些有偿鉴定及咨询活动,省市收藏家协会也可多开展些公益性的咨询服务。此外,还可外聘文博系统非在职退休专业人员,或从北京、上海等城市外聘专家进行服务性工作。
     石头,本不疯狂
每年暑假到石头产地去拜访石农、参会藏友,是他的必修课。
他是武汉船舶职业学院宣传部的副部长王泉,武汉知名的印章石藏家。他的祖父是解放前武汉大公拍卖行的首席鉴定师。酷爱书法的他,从书法创作延展到篆刻设计,再到痴迷于印章石收藏。1991年,他被孔可立先生收为弟子,专攻印章石的收藏与研究。
1997年到2003年,工作之余,他给小姨子开的古玩店“挑土”6年,走上“以藏养藏”的路子。跟他交换石头的,有政府高官也有商界巨贾,而一些不经意的“拣漏”让他的藏品日渐丰富。一次,一个朋友找他换石头,对其中的一方石头王泉当时也没仔细看,就换了,换出去的只是自己一般的藏品。事后仔细核对,发现换回的竟然是福建近代特级工艺大师林文举的山水人物珍品《薄意》,“难怪这位朋友换的时候有些犹豫,看来他还是没吃准”。
 “我的藏品真正丰富起来是在1992年,浙江清田一位石农的儿子被父亲赶出家门后,带着家里的石料来到武汉,他从《中国青年书法家辞典》里面找到我,当时武汉的藏家较少,我以5000多元就来了个‘一枪打’(行话,即全部买下),六七十方料子中有二十方是上等的封门青、竹叶青”。
由于有了名气,有时候王泉去古玩市场转转,手上刚淘点砚台之类的东西,就被熟人强行买走。忙碌之余,王泉以“漱石斋主”为名在新浪网开了博客,喜欢收藏的朋友可以去那里逛一逛,瞧瞧他那“太似不真”的藏石心得。
 (责任编辑:记忆海蓝)
分享 |
相关标签:    更多标签>>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Copyright © 2006-2019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一元一国学网 www.yiyuanyi.org 版权所有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 E_mail: kf@yiyuany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