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京剧唐派艺术创始人唐韵笙

2011-06-08 10:51
来源:时代商报 作者:李雪垠
唐韵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京剧唐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爱人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

  2006年,京剧“唐(韵笙)派”艺术通过国家审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韵笙先生继承全面、文武并重、多才多艺,因而他的“唐派”艺术是京剧界中一个罕见的综合性艺术流派,同时由唐韵笙先生创立的“唐派”艺术也是京剧艺术流派发展过程中,在东北形成的唯一一个能够代表和全面体现关东京剧风格的艺术流派。

 
唐韵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京剧唐派艺术的创始人。他能编、能导、擅演、擅教,是一位博大精深的艺术家,也是一位爱国、爱人民、道德高尚的艺术家。他的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全国,并享有“南麒(麒麟童即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的赞誉。
 
唐韵笙原名石斌魁,1903年12月28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祖籍沈阳,属于满族正红旗。其祖父石秀川随清军到福建当差,后在福州定居。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全家靠其祖父从事编织竹柳手艺维持生活。1911年艺人唐景云夫妇带戏班子到福州演出,住在石家居住的大院内,石斌魁常看他们练功、拉弦、吊嗓,围着唱戏的跑前跑后,迷上了京剧。1912年唐景云戏班子演出合同期满,要回上海,想要收小斌魁为徒弟,征得石秀川的同意,签了为期八年的契约,成为唐景云的徒弟。9岁的石斌魁随同戏班子到上海,从师学艺,开始了舞台生涯。
 
唐景云夫妇无子女,特别喜欢小斌魁,每天教他练功,请先生教他京剧老生戏。由于小斌魁天资聪颖,又勤奋刻苦,不长时间就学会了刘(鸿声)派戏《斩黄袍》、《斩马谡》、《辕门斩子》、《碰碑》和汪(笑侬)派戏《张松地图》、《马前泼水》、《打渔杀家》等老戏。1913年,年仅10岁的石斌魁在上海老天蟾舞台登台演《辕门斩子》。首场演出成功,一连三天都博得观众喝彩。唐景云将小斌魁改名为“唐韵笙”,取声音为笙管笛箫的悠扬而富于韵味之意,又认为义子。唐景云除了倾注全部心血教徒弟以外,还求师访友向韵笙传授技艺。带他在山东、河北、东北一带边学艺边演出。1916年到哈尔滨演出,崭露头角的唐韵笙与享名已久的艺术家喜彩凤、月明珠合作大获成功。《远东报》称其为“纯粹角”,成为庆丰戏园的台柱。
 
1919年,唐韵笙随师到上海。当时上海老天蟾舞台邀来驰名南北的尚小云、谭小培(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之子)演出期满,邀请唐韵笙接演。当时这个剧场荟聚了全国各路名角,挂头牌的是小达子(李桂春),还有著名武生杨瑞亭、名旦赵君玉。这些人对唐韵笙才华很常识,都愿意提携他,与他搭档。小达子与唐韵笙合演《新十八扯》轰动一时,杨瑞亭与唐韵笙合演《目莲僧救母》成为当时最叫座的戏之一。唐韵笙演出的《李陵碑》、《洪羊洞》、《辕门斩子》、《空城计》、《献西川》,给上海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0年正在吉林演出的唐韵笙发现自己嗓子进入变声期,不能唱了。在前辈的开导下,他每天又读书又练功。读起了《隋唐演义》、《水浒》、《西游记》,特别是《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书中的情节、英雄人物的形象扣动了他的心弦,立志要把书中的故事、人物呈现于舞台上。每天清晨冒着零下30℃的严寒穿着3寸厚底靴,腿绑沙袋,到山顶上喊嗓。从开始说不出话,后来出一点小声,坚持喊,嗓音逐渐恢复。在嗓子没有恢复前便专注练武功。向前辈学习武戏《杀四门》、《铁笼山》、《百骑劫营》、《长坂坡》、《八大锤》等。由于变声期嗓子问题,使他从单一的老生发展到文武老生兼武生,开拓出一个艺术新天地。这期间他又结识了悟澈和尚谈论佛法禅宗。和尚给他讲了许多历史、佛学、文化、艺术知识,促进了他的文化意识。他认识一个演员要形成自己独创的一派,必须有自己的剧目。于是他着手编写剧本,从《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中取材,编出列国戏《驱车战将》、殷代故事《鹿台恨》、《陈十策》。三年后,嗓音恢复,而且变得又宽又亮,1922年在吉林演出大获成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