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2)

2011-06-03 10:54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戎国强
据史料记载,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续写亡父班彪未完成的《汉书》,被人告发私修国史,被捕入狱。班家上下十分害怕,经过一番申诉,明帝下令
 
据史料记载,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固续写亡父班彪未完成的《汉书》,被人告发“私修国史”,被捕入狱。班家上下十分害怕,经过一番申诉,明帝下令释放,令其入皇家图书馆任职,后来成为皇家史官。班固年少时曾在太学读书,又经此地狱到天堂的过山车一般际遇,班固应知修史之风险,如果非把自己疼爱的妹妹许配给她并不爱的弟子,班固内心一定会经历巨大的冲突与挣扎,剧情如向这个方向发展,也许会展开一个人们想象不到的精神世界。但以《班昭》一剧视之,恐怕编剧力有不逮。
 
剧中二师兄婚后攀附权贵,热衷于为皇太后写歌功颂德的文字,既无心修史,也冷落班昭。班固临终时,是班昭承诺完成《汉书》,班固只说了句“早知如此,我何必择婿!”班固的后悔,言中了择婿与修史“捆绑”这一情节的虚置,因为这一“捆绑”不是剧中人的需要,而是编剧的需要。两者的背离,是该剧一大硬伤。
 
剧中,班固为了修史,不怕得罪权贵,拒绝为皇太后作《长秋宫圣德颂》。这一戏剧冲突也很皮相。班固曾为章帝作《两都赋》,以赞颂东汉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还曾为大将军窦宪奉远征匈奴登燕然山而写记功铭文。为皇太后写一篇赋,让班固如此不能忍受,而班昭的终生幸福被葬送,却不见班固多少痛心。
 
人性往往是在寻常的生活选择与各种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缺乏对人性的洞察,又要当创作家,只有一条路:尽量把戏剧冲突搞得热闹、尖锐,好人好得没有缺点,坏人坏得让人咬牙,以外在的冲突来掩盖内在的分裂与自相矛盾。剧中类似的“硬伤”几乎俯拾即是,使得《班昭》像是急功近利之作,与作者一再强调的为了文化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相去甚远。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