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中国评剧 声情并茂演绎百姓生活

2011-02-22 10:08
来源:中国网 作者:齐建波
一门说唱艺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

 

  一门说唱艺术。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新中国成立后,评剧在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创新。

 

  评剧的演变历程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它源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蹦蹦”的腔调,故早年有“落子”、“蹦蹦”之称。最初为对口演唱形式,近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陆续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影戏、乐亭大鼓和京剧的唱腔及表演形式,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

 

  评剧20世纪二三十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筱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腔,并创作改编了100余种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河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辛亥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年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评剧的经典剧目

 

  《花为媒》、《秦香莲》、《杨三姐告状》呈现了评剧艺术继承和发展的结晶,是评剧的经典剧目。无论是剧本还是舞台呈现很具有新意,艺术家们的创作更使得这三出剧目深得大众的厚爱,所以成为评剧舞台久演不衰的看家戏。时至今日,经过几代艺术家的传承,这三出看家戏仍然散发着它的艺术魅力。

 

  《秦香莲》剧中当秦香莲被皇姑传唤,论短长之时,秦香莲唱的“观之见,两旁站的本是宫娥太监”一段,筱白玉霜先生演唱的字字清晰,韵味十足,声声传情,娓娓道来,句句入理,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魏荣元先生的包拯形象更是出神入化,既有刚正不阿的正气,又不失一位贫民本色的包青天。魏先生大胆巧妙地借鉴了京剧的流水板式,“驸马公近前看端详”字字铿锵有力,又如连珠炮弹声声震人肺腑。

 

  《花为媒》中新凤霞与赵丽蓉两位大师演绎的张无可与阮妈妈的双报花名,可说是最具有评剧特色的载歌载舞的典范,字句工整不失风趣,声腔优美极具生活气息。评剧小生张派宗师张德福先生饰演的贾俊英,极具小生的书卷气又不失潇洒,表演上既痴情又憨态可掬。

 

  《杨三姐告状》中谷文月先生继承发展了新派艺术,她演的杨三姐机智勇敢,为给姐姐报仇舍死忘生。赵丽蓉先生饰演的母亲一角,登峰造极,让人悲喜交加,破涕为笑,慈祥风趣,让观者难以分清是生活还是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