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昆曲最能代表中国美

2010-06-19 09:53
来源:中国网 作者:清雅
昆腔的老祖宗——昆山腔,诞生于元末明初,因它成形于昆山,便被称作昆山腔,与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

 
昆腔的老祖宗——昆山腔,诞生于元末明初,因它成形于昆山,便被称作昆山腔,与江西的弋阳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并称为南戏四大声腔。昆山腔为第一代昆腔,当时主要流行在吴中一带。比起四大声腔其它各腔,昆山腔在伴奏方面一改“不托管弦”的南戏范式,而使用了“笛、管、笙、琶”等管弦乐器,同时,它的曲调是四大声腔中最雅化的。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后(约公元1531——1541年),魏良辅集南戏、北曲、当地民歌小调的优长,花费十数年时间,创作出与原来的昆山腔几乎全然不同的一种新腔。这种腔的旋律细腻委婉,吐字运气讲究,风格典雅,人们昵称其为“水磨调”,这是第二代昆腔。
 
魏良辅的“水磨调”,最初只以“冷板曲”(即清唱形式)流传。后来,剧作者们开始把这种新腔用于剧作,其中具有里程碑式代表意义的是,昆山另一位音乐家兼传奇作家梁辰鱼(约公元1521——1594年)用新腔写了一部《浣纱记》传奇(约公元1566年),一时盛演于剧坛。在这出戏里,梁辰鱼等在魏良辅吸取南、北精华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出北方昆曲、曲调与范式。《浣》剧共四十五出戏,其中四十一出采用的是水磨调格律,两出采用北曲,另两出采用了南、北合套的对比形式。于是,昆剧立刻受到南、北观众的欢迎,昆腔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梁辰鱼的《浣》剧中使用的昆腔被称为第三代昆腔。
 
随着《浣》剧的出现,昆剧进入成熟期,“昆剧”这个名称其实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使用的,过去大多称其为“昆曲”。
 
昆剧是只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它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标志。它又是我国最雅化的剧种,是受文人雅士、艺术专家精心呵护培植的特殊戏曲品种,因此,它能够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文学朗诵、戏剧表演等等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而一度成为中外公认的“国剧”,被誉为“百戏之祖”或“百戏之乳”。
 
昆剧对戏曲的“祖”、“乳”之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昆剧所展示的综合性特点是极其完善的,它将“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推至“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顶峰(至今没有哪个剧种能够超越)。以至昆剧为戏曲其它剧种奠定了一种综合性表演--“唱、念、做、打”的基本模式。
 
2.昆剧的舞台表演、演唱技术等方面都被锤炼得极其精湛,以至今天,其他剧种的演员还在把昆剧的著名段子当作基本功训练的必修课。此所谓“昆训”之说。
 
3.昆剧的剧目之多,承前继后地囊括了民间许多传奇,成为各剧种移植的故事源。这些剧本,由于上流社会文人雅士参与较多,又极有文学价值。
 
4.由于昆剧的前“国剧”地位,它在曲谱文卷遗存方面是其他剧种远不能及的。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一书中就收有4466个曲牌。
 
5.昆曲演唱对发声用气、口法、润腔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魏良辅的《曲律》、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沈宠绥的《度曲须知》、俞粟庐的《度曲刍言》等,都是明、清以来有关昆曲唱法以至声乐理论的重要著述,对我们研究昆曲的唱法和中国戏曲的声乐理论,直到今天都很有价值。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