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

采茶:中国文化符号(2)

2015-04-02 14:18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秦德君
中国人喝茶,是个大事情。须茶、器、水、境俱佳,并有闲情雅致荡映其间,一树老梅二三枝,四花五瓣开却迟,六壶七盏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诗。唐代

中国人喝茶,是个大事情。须茶、器、水、境俱佳,并有闲情雅致荡映其间,一树老梅二三枝,四花五瓣开却迟,六壶七盏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唐时“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上自权贵,下至百姓,茶宴风起。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与赵莒茶宴》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茶香与禅意,哪个才是品茗的真谛?宋人杜耒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种喝茶暖暖的,不仅有好友一同围炉,更有半月清辉,一梅暗香。

中国人喝茶不唯解渴,尤为风雅事。《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黛玉、宝钗、宝玉来到妙玉的栊翠庵喝茶,妙玉给了宝玉自己用的绿玉斗,但宝玉似嫌杯小,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妙玉对泡茶的水非常讲究,黛玉问她是不是去年的雨水,妙玉认为隔年雨水没有轻飙浮云之美,“如何吃得”?她用的是5年前在玄墓蟠香寺收的梅花上的雪,用青花瓮埋在地下5年后才取出来。

一个不会喝茶的人,是很难领悟到中国文化妙处的。昔日,“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茶是中国士人的一杯心泉,无论戴昺“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徐祯卿“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还是郑板桥“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文人们喝的是性灵,是精气神。这种情致,只有在农耕文明的母体里才能孕育。

茶滋润了先民的精神和心灵。如果没有茶,中国人生活是怎样一种干涸场景?

《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郑可简用一种“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茶色如雪,名“龙园胜雪”。宋徽宗大悦,郑可简由此官升福建路转运使。

唐代至上世纪50年代的1200多年来,滇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一直是汉藏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纽带。它延至尼泊尔、印度,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运茶同时,还有盐、糖、酒、药材、马、骡、毛皮等交易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科学理念等交流。

至于采茶民间艺术,堪为大观。明人王骥德《曲律》记载,采茶歌舞“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各有其致”。清时“采茶”更盛,清代李调元《粤东笔记》说:“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歌十二月采茶。”1987年,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把浙江“采茶舞曲”列为亚太优秀民族歌舞加以保护。

无论采茶,还是采桑、采莲、采薇、采菊,都是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瑰意琦行的农耕叙事诗,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生活和心灵历史。虽然辽远,却很苍雄。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