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文溯阁《四库全书》迁兰记

2010-07-30 16:10
来源:网络 作者:天涯
《四库全书》这部浩瀚巨著在成书后的二百余年间所经历的辗转迁徙,好似一首低沉雄浑的壮歌。

 

 
 

         《四库全书》创修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历时15年。如今,当年的7部《四库全书》已损毁一半,幸存的3部半颠沛流离大半个中国,饱受沧桑。其中,最为曲折的当属原藏于沈阳故宫文溯阁的《四库全书》西迁并落户兰州的经历。

         这部浩瀚巨著在成书后的二百余年间所经历的辗转迁徙,好似一首低沉雄浑的壮歌。

 

身世与命运

         坐落于九州台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俯瞰着山下喧嚣的市区和奔腾的黄河。

         朱墙环绕的文溯阁是一幢二层三楼的古典建筑,兀立于开阔的山间平台上。黑色琉璃瓦绿剪边的装饰,与传统宫殿黄琉璃瓦绿剪边及五彩饰件的风格完全不同,所有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迥异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殿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册”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之所以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风格相统一。”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馆长、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秘书长易雪梅说。“历经两百多年的沉浮跌宕,七阁中的《四库全书》遭遇各不相同。”易雪梅说,“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变迁中,七阁及其藏书没能全部保存下来,大部分《四库全书》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文溯阁《四库全书》虽然没有像文宗阁、文汇阁那样毁于战火,也没有像文渊阁那样被运往台湾,但由于战乱和动荡,仍饱尝迁徙之苦。自1782年,这部缮写好的《四库全书》被运抵清朝肇兴之地的盛京(现沈阳)故宫文溯阁后,历经沧桑。

         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基于战备需要,文溯阁《四库全书》于1966年10月13日从沈阳秘密转运到兰州保存。《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分置四库存放,称为“四库书”,收录书籍3461种,7.9万卷,3.6万余册,221万多页,9亿多字,分装在6600余只楠木盒中,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东方文化的金字塔”。

         文溯阁《四库全书》是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抄成的正本,是全七部中的第二部。文溯取“溯间求本”之意,寓意“不忘祖宗创业之艰,求子孙守文之模”。同年11月至翌年初,文溯阁《四库全书》分四批由“四库”总校官、大学士陆锡熊从北京护送至沈阳,全书以细腻、柔软、不易折毁、可久藏的开化纸、竹纸为书页,用香楠木二片上下夹之,并束以绸带,装在香楠木匣内。书面都是绢面,经部用黄绢和绿绢,史部用红绢,子部用蓝绢,集部用灰绢,每册书首页盖“文溯阁宝”朱印,尾页盖“乾隆御览之宝”,每匣上面均刻有书名。“《四库全书》作为当时倾力而为的一件文化盛举,自然不惜工本,书籍的装帧极为精美和考究。”省文化艺术档案馆副馆长周永利说。

 

西迁之旅

         1966年10月13日,文溯阁《四库全书》安全运达兰州土门墩车站。兰州军区的27辆军用卡车已提前1小时到达车站并直接开上了站台,火车到站后立即开始装运《四库全书》,随后被秘密运抵永登县连城鲁土司衙门保藏。

         “‘文革’初期,鲁土司衙门是省图和省博珍贵图书和文物的战备库。当时运送来的《四库全书》保护设施很简陋,书籍装在木头箱子里,只是在箱子外围刷了防火漆和石灰。”易雪梅说。

         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其中大经堂面积630多平方米,文溯阁《四库全书》就存放在大经堂里。“为了保护《四库全书》,特地加固维修了大经堂周边寺院的围墙,大经堂窗户也用钢条、铁网进行了封堵。为了防潮,又在书籍下面垫上了十几厘米见方的木头,并且每天开窗通风,定期检查室内温湿度。虽然当时保藏条件比较艰苦,但由于此处远离兰州,人烟相对稀少,《四库全书》安然度过‘文革’最动荡的时期,未受到任何损失。”周永利说。

         就在大多数人不知晓国宝级文物文溯阁《四库全书》安稳存放于永登时,另一项择地保管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毕竟,作为临时战备库的鲁土司衙门距兰州较远,交通不便,而大经堂及周围建筑均为木制结构,不利于防火,长期存放有隐患。

         经两年多的实地勘察和反复论证后,本着“靠山隐蔽,少占土地”的原则,结合考虑当地的政治环境、自然气候条件和交通道路等多种因素,最终选定距离兰州市区60多公里的榆中县甘草店作为新库址。

         1971年6月,在鲁土司衙门存放了4年零8个月后,文溯阁《四库全书》又被秘密迁至甘草店专库。专库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从此,这里就成了文溯阁《四库全书》来甘后的第二个家,并在这里存放了35年之久。

         “当地1月平均气温6.8℃,7月最高气温23℃左右,常年平均湿度不超过60%,年均降水量323.05毫米,在保存纸质材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甘草店专库看护《四库全书》8年的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副馆长丁学义说,“在当时,只有很少人知道被称为‘版本图书馆’的甘草店专库,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在甘肃还有一处深藏国宝的所在。”

         丁学义是自文溯阁《四库全书》迁甘以来第三批看护者之一,也是最后在甘草店专库驻守的管理员之一。他从1998年9月18日来到甘草店专库,直至2006年6月23日随《四库全书》一起迁往九州台。8年中,丁学义和另外几名管理员将专库房前屋后、山上山下挖掘平整成层层梯田,栽种果树、蔬菜和花草,使原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绿阴成行、鸟语花香、清静幽雅的“花果山”。“自己种菜、做饭、栽树、喂猪,还学会了理发,这是一段很充实的生活。”丁学义告诉。

         那时,专库工作人员一个月休息4天,由于不放心,丁学义轻易不回家。专库规定节假日期间要加强保护,工作人员只能在节后轮休,丁学义总是最后一个休假。值守期间,他一天24小时守着书库,从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防火防盗是全天候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四库全书》放在上锁的松木箱子里,每箱放6函书,在一个底座上5个箱子依次摞起来存放。书库里一年四季都要防潮、防霉、防虫蛀,夏天必须经常开窗通风,还要保持清洁,经常开箱检查书的变化。35年间,看护员们每天小心谨慎地从事着单调的工作,直到将书迁往九州台恒温恒湿的标准化书库中。

         “除了得益于甘肃干燥适宜的气候条件,正是有了这样乐于奉献的一代又一代护书人,《四库全书》才能保护得如此完好。”省图书馆馆长郭向东说。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