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学术渊薮 文化巨制——文津阁《四库全书》

2010-07-30 15:37
来源:光明网 作者:秩名
二百三十多年前,清乾隆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学术渊薮 文化巨制——文津阁《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流传
 
二百三十多年前,清乾隆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四库全书》的编纂继承并发展了中国自古以来保存文献的优良传统,而真正成书的动因是明末清初以来文人学者倡导的儒藏说。在强盛国力的支撑下,乾隆皇帝希冀完成空前绝后之举,从而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的宏伟理想。
 
总纂官纪昀(纪晓岚)将近二十年里三次复校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先后为纂修《四库全书》颁发了三十多条旨谕,题诗达五十九首。对《四库全书》编纂中的诸多问题,举凡征书、体例、辑刊《永乐大典》、底本发凡、建七阁、督查速度与质量等事,无不躬亲。既设官拨款,又奖罚分明,直到退位仍然孜孜不倦。文津阁、文溯阁书尾均钤有“太上皇帝之宝”大印,证明乾隆皇帝在退位之后对《四库全书》的编纂仍然十分关注。在乾隆皇帝亲自筹划下,在高效组织运作下,先后有三百六十多位皇子王公和专家学者从事编纂工作,而参与七阁和两部《荟要》抄录的人达四千五百余人。如果再加上献书、建阁等诸方面的人手,参与此项工程的人数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四库全书》编纂的成功,一方面依赖康、雍、乾以来经济与学术繁荣,更得益于一批杰出学者的参与,如纪昀、戴震、周永年、陆费墀等的学术水平举世公认。
 
《四库全书》在编纂的过程中,乾隆皇帝便开始筹划成书的收藏。他首先下令建北方四阁,文渊、文源、文津、文溯阁分建于北京皇宫、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故宫。北方四阁编成后,他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分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编书与建阁,是《四库全书》这一浩大文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库全书》抄毕送藏后,伴随“康雍乾盛世”的余光,度过了半个多世纪宁静祥和的时光。随后,《四库全书》饱经战火摧残,厄运接连不断。首先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是江南三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兵舰攻陷镇江,文宗阁《全书》损失了一部分。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打镇江金山,文宗阁与《全书》全部被焚。太平军占领镇江后又进克扬州,文汇阁及所藏《四库全书》也被付之一炬。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陷杭州,文澜阁虽存而栋宇半圮,阁书星散。以后历经数次抄补,基本复原。但又屡经迁徙,今藏于浙江省图书馆。南方三阁,仅此孑遗。
 
北方四阁,首先遭殃的是文源阁《全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焚,文源阁《四库全书》及贮藏于味腴书屋中的《四库全书荟要》化为灰烬。文渊、文津和文溯三阁《四库全书》虽完好保存至今,但都已阁书分离。文渊阁《全书》自1931年运出故宫,便再未回到原阁,先是全部运往上海,此后又辗转于重庆、南京等地,最后渡过海峡,运至台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辛亥革命后,文溯阁《全书》曾一度运至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存放,1925年又被运回沈阳。1966年,文化部决定将其从沈阳移交当时的“战备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收藏,保存至今。
 
七部《四库全书》之中,保存最好的是文津阁本,它是七部《四库全书》中的第四部,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十一月,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运往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全书》在文津阁收藏近一百三十年。1909年7月,清政府允准拨文津阁《四库全书》为筹建京师图书馆所用。1915年正式入藏京师图书馆。随着京师图书馆的改名易址,《全书》曾四次搬迁,1987年,北京图书馆新馆(现名中国国家图书馆)落成,文津阁《全书》由旧馆搬入新馆二楼正厅后的《四库全书》专藏书房内,收藏至今。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