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512灾后重建:北川擂鼓镇——板房里的准城市生活

2009-05-10 11: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潘晓
54岁的席政群,因为地震,从一名农民变成了旅馆老板。看起来,即便已经一年了,她还没完全适应角色的变化。 席政群家分到三间板房,老两口搬进厨房,腾出两间做旅馆。儿子的准

54岁的席政群,因为地震,从一名农民变成了旅馆老板。看起来,即便已经一年了,她还没完全适应角色的变化。

席政群家分到三间板房,老两口搬进厨房,腾出两间做旅馆。儿子的准婚房类似于“豪华单间”,另一间则相当于“经济房”,满满当当塞了五张床。

她还是不习惯城里来的住客总是把门带上,“农村不兴关门”,她不顾住客的愠怒坚持打开,“家里门整日关着,大家要说闲话。”

门外,其实不再是农村。北川擂鼓镇,四川震区面积最大的板房区,这片三面环山的洼地原本是当地农民的房屋和田地,如今像城市社区一般,整齐划一地搭起了6078间板房。 3.9平方公里的寸土上安置着周围四座村庄的一万两千余名幸存者。

骤失土地和营生,板房居民只能各自寻找活路(四川方言,生计之意),更现实的是,不管愿意与否,他们将在这里加速向城市居民过渡。

灾难的味道渐远渐息,板房区里的商业气氛前所未有地浓厚,不专业,但活络。任何能想到的生意这里都有——餐馆、网吧、KTV、旅馆、麻将馆、服装店,甚至洗浴城、SPA……这些店铺或是自家腾出来的板房,或是租用他人,主干道上的板房月租金要500元。

5月1日,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几个年轻人在板房区主干道上叫卖地震纪念品,有明信片、DVD,年轻人向好奇围观的人们高声推荐,“看嘛,60块钱一套。”

板房里的羌族服装厂生意忙碌,女人们的活路全寄于此。 

“抢”房

板房并非一开始就这么拥挤。2008年7月,对口援建城市山东济南兴建板房区时,山上的坪上村并不在计划之内。他们的土地不在镇上,只能原地住在帐篷里。

最初的时光其乐融融。为公平起见,板房按1~2人一间,抓阄分配。席政群没抓到主干道的板房,那意味着她家没了开店铺的机会,但她和老伴不恼,“能活下来已经赚惨了”。

几乎没人抱怨。一些分到主干道板房的家庭甚至爽快地答应了其他人换房的请求。彼时,大家都已在条件恶劣的帐篷呆了三个月。

为节省空间及杜绝消防隐患,援建方还建了公用厕所、厨房及澡堂。陡然增加的公共空间让村民不太适应。女人们每次到公用厨房做饭,总要带上锅碗瓢盆及油盐酱醋。农村不兴让别人知道自家伙食,如今,这点隐私都没了。

每次到厨房炒腊肉,席政群边炒边大声跟旁边女人说,“现在,我们每天都吃肉。什么都想开了,省钱做啥子。”

别扭的公用厨房生活只持续了一个多月。9月24日,坪上村遭遇泥石流,数间帐篷一夜之间被毁,村支书只能到镇上争取板房。

“其他村不干,说匀不出板房了。”坪上村村民夏秀华回忆,最后的方案是,匀出板房区的公用厨房与澡堂,改造成四十间板房凑合。

焦急等待中的村民们被开会回来的村支书告知,不抓阄、不分配,大家下山占空房,先占先得。

夏秀华跑不过男人,但她熟悉板房地形,幸运地冲进一间挨在厕所边上的空房,落空者只好见缝插针地在板房区附近搭起新帐篷。

习惯了敞屋宽地的农民,受拘于狭窄的空间,倔强地往板房外搭棚,以做厨房或老人的卧室,对这些形状不一的衍生物,建设者整齐划一的初衷只能让步。

2009年3月29日,一间板房因热得快导电起火,烧毁了连排18间板房,板房外搭建的建筑物挡住了消防车。事后,镇政府曾下令拆除,仍因阻力太大而作罢。

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摩擦的密度,必须讲究尺度。席政群的房客为图方便,每次打开门前的水龙头,总被立马冲上来的席按住,“这是别家自己装的,不能用。”在许多公厕门口,有人用粉笔加粗写上,“请勿随地大小便”。

土地

公用厨房取消后,村民们只能在各自板房里匀出空间做饭。镇政府严禁在板房内烧柴,村民们于是统统换成了城里人的烹饪方式,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

但许多板房外仍堆着柴火。席政群的屋前就有一堆,她留着过年时熏腊肉。现在她只能买猪肉回来熏。而往年,和绝大多数村民一样,她家养有几头猪、一窝鸡,地里的蔬菜、玉米和粮食自家吃不完,就挑到镇上卖。现在,板房人口密集,为保证整洁卫生,镇政府不允许养鸡,更别提猪了。

地震后,土地、猪、鸡,以及原有的生存方式,永远停留在过去。

从没买过菜的村民们开始像城里人一样提篮子或背篓子,每天清晨到主干道的露天菜场买菜。板房区所有菜蔬肉类都得从绵阳运来,价格上涨至原来的两至三倍。

为了压价,部分村民会一次性买很多菜,储存在冰箱里。眼下,镇上电器专卖店的冰箱最为畅销,平均一天能出货两三台。

对土地恋恋不舍的村民还另有自己的变通方式。板房与板房之间的每一块零碎土地都被女人们充分利用起来,三角形、月牙形、细条状……种上葱、莴苣、生菜。在整齐划一的板房区里多少夺回些田地的痕迹。

席政群不但种了块小三角,还找到一块隐蔽的空地圈养了七八只小鸡。没养几天,全被偷了,这让她伤心了好久。“在以前,我一天不见地和鸡子,心里就不踏实”。

她听说将来的永久性住房采取一楼一邸的式样,曾去问村上干部,楼下的空间可不可以用来养猪养鸡?这样的问题被视为“不可思议”,“楼下当然用来开商铺了,养猪?我们马上要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一位30岁出头的干部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