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历史揭秘 >

揭秘清西陵:守陵人在日军刺刀下保住帝寝(2)

2011-04-27 09:05
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 高欣
小时候,李文通在长辈的教导下练习请安,练习怎么请安才好看。一排小男孩儿挨个儿请安,是很有观赏性的。 二十刚出头,李文通就想去当兵。当时,


  小时候,李文通在长辈的教导下练习请安,练习怎么请安才好看。“一排小男孩儿挨个儿请安,是很有观赏性的。”

  二十刚出头,李文通就想去当兵。当时,正值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激起了他骨子里“总想干大事”的冲动。想法就一个:“我要保家卫国。”

  他这样对父亲说:“我要是没牺牲,我就是英雄;我要是牺牲了,还能给家里挣800元抚恤金。”当年的800元,绝非小数目。

  在当时的李文通看来,“干大事”,就是非生即死。

  然而,由于他的文采在当地已颇有名气,在当兵走的前一刻,李文通被当地的政府部门“扣留了”。从此,他开始与文字、与基层的老乡们打交道。

  保家卫国未遂的李文通发现,原来很多同为满族八旗的西陵人也和自己一样,“总想干大事”,再加上当时老人们多,总是有讲不完的过去的趣闻轶事。李文通很感兴趣,便总在工作之余听西陵的老人们讲那过去的事情。回家后,把听到的这些或真实、或演绎的故事记下来。

  慢慢地,手头的资料多了,他萌发出写作的念头。于是,他开始写村史、写西陵的奇人怪人、写崇陵被盗、写剧本、写小说……

  上个月,由李文通创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最后的贵族》的剧本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视剧本”遴选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

  《最后的贵族》是国内首部描写清末民初清西陵守陵人生活的电视连续剧。“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这些守陵人正式‘下岗’,他们必须面对生活的剧变。”这是李文通想要表现的。

  昔日的神秘小社会

  从在清西陵落脚的那一刻起,优越感就在每位守陵人的血液中流淌开来。清西陵在大清版图上,是一片特殊而神秘的地域,这使得守陵人也成为有别于周边汉人的一个特殊群体。

  清西陵开建后,为了保护上吉之壤,清政府在陵寝的东南西三面修建了42华里长的风水墙,墙外每隔3里共栽设了587根红桩,合计193.3华里;红桩外每隔40步立白桩,白桩外10里再立青桩。界桩间用黄丝绳连接,桩上悬挂禁牌。青桩外再开20里官山,立界石,上刻“禁地官山界石”,严禁百姓过往。

  因此,对于世世代代耕种于此的汉人来说,官山以内是何种洞天,他们一无所知。

  若是揭开曾经那官山内的神秘面纱,你会惊讶地发现,那居然是一个如此完备而精密的小社会。

  清政府在西陵设立了东西王府、内务府衙门、承办事务衙门、关防衙门、礼部衙门、工部衙门、兵部衙门,不仅有上至贝勒一级的王爷,还从关外、东陵等地迁移来大批满人负责陵寝的日常维修和祭祀。

  虽然统称为守陵人,但内部分工极细。糖匠、面匠、酱匠、粉匠、酒匠、网户、牛羊工、养鹰的、养鸟的……一个“工种”一干就是一辈子。

  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说是“带着皇族血液的公务员”,他们来西陵时,清政府会给每户分一处小院,一般住户是三分三为基准,三分三是指小院的宽度乘以长度的面积,“一亩三分地”的说法便来源于此。

  这里有学校,满文汉文双语教学,还教授音乐、舞蹈和骑射等等。

  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守陵人的子女。他们可不一般,一出生便报户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