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黄河古栈道遗迹见证中国漕运历史

2011-03-10 10:56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尚鸿
在黄河三门峡河段,数十处黄河古栈道隐然其间,经过千年河水与风雨的侵蚀,依然不改面目,它们完整地记录了黄河漕运的历史,也完整记录了黄河纤夫的艰辛悲酸。

  (引子)“嘿呦呦—嘿呦—”“嘿呦呦—嘿呦—”在黄河滩上,这声声苍凉的拉船号子,自1950年以后,就再没有响过。可民间流传的拉船歌谣却见证着一段久远的历史。


  听!“脚蹬岩啊,手抓崖,肩背纤绳把船拉;屁股撅上天,脑袋夹到腿圪拉,挣俩钱啊拿回家,养活妻儿和爹妈……”


  在黄河三门峡河段,数十处黄河古栈道隐然其间,经过千年河水与风雨的侵蚀,依然不改面目,它们完整地记录了黄河漕运的历史,也完整记录了黄河纤夫的艰辛悲酸。它们如无字的历史,成为黄河刻在绝壁间的史记。


  一、昔日古栈道壁立河岸


  到了三门峡峡谷入口处,是一里多地的乱石险滩,即今天的三门峡大坝所在地。在峡口,河道骤然由700米收缩到400米,水势突然聚涌,更兼三座石岛分流,宛如三个门阙,阻挡夹峙,形成惊涛裂岸的三门天险。


  《水经注》上说:“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


  自古以来,黄河都被人们认为是一条狂暴的害河,水情复杂而又难以治理。其实,黄河源头是清澈见底的溪流,到了中游黄土高原地带,黄河才携卷大量泥沙,奔腾而来,咆哮而去。到了下游,由于流速减缓,泥沙沉淀,导致河床逐年抬高,直接威胁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黄河的危害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新中国一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即着手治理黄河。


  1957年4月,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大坝开工兴建,它位于晋陕豫“金三角”地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960年10月大坝蓄水,1961年建成。


  1956年初,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修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俞伟超先生到三门峡调查,坐羊皮筏子过了黄河,找到很多唐代、北魏甚至汉代的题刻,当天晚上赶到洛阳,第二天他就给所长夏鼐先生写信。夏先生遂决定正式勘察。


  1955年至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河北岸、平陆县境内的“三门峡”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长达625米的栈道和散落在大坝下游的7段栈道遗迹。如今,这段长达625米的栈道,因1958年修三门峡大坝已不复存在。


  这些栈道是做什么用的呢?


  原来,在历史上,三门峡是黄河漕运的必经路段。由于三门天险的存在,造成漕运不可克服的障碍,“损耗极大,败亡甚多”。为保证漕运的正常进行,不少朝代都采取疏通河道和开凿供纤夫行走的栈道之措施。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栈道”的:“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一种道路。”由此看来,栈道就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架桥连结而成的一种通道。用这种办法辟出的道路,堪称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一个奇迹。


  数十年之后,国家又计划兴建黄河小浪底水库。小浪底水库工程的涵盖范围,东起河南孟津,西至三门峡东,长达200余千米,涉及到山西、河南二省八市县,西端正好与俞伟超先生发现的三门峡漕运遗址相衔接。


  1997年春季到2004年夏季,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运城市文物工作站组成考古队,对三门峡以东的黄河北岸进行了详细勘察,在山西平陆、夏县、垣曲三县沿河98千米地段内,发现古代黄河栈道遗迹45处,累计长4517米。


  众多遗迹由西向东,依次主要散布在平陆县境内的五一石膏厂、关窑、杜家庄、大集、西寨、东寨、粮宿、老庄、冯家底、张岭村溜溜窝、煤窑凹、西河头渡口、老鸦石,夏县的任家堆、小堆、大堆,垣曲的鲁家圪塔、五福涧、安窝、马蹄窝等20个村庄、厂矿的范围之内。


  栈道依山傍河,时断时续,气势雄伟。大多先依山腰向内开凿成“凹”型通道,然后在通道岩石上开凿方形壁孔、牛鼻孔、底孔等,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


  但在现存栈道上,所有木构件已荡然无存,只有各种壁孔和低空残留于通道岩石上。由于栈道久被废弃,或因山体自然崩塌而不复存在,或被修沿河公路时推下的碎石掩埋等种种因素,致使所发现的45处栈道,长的达数百米,短的仅数十米。


  栈道路面宽窄不一,保存较好的,宽度可达2.5米之多。坍塌严重的,仅残存数厘米或完全塌毁。大多数路面已经坎坷不平。但在部分地段的栈道路面上,还留有间距基本相等的凿痕。在某些地段,路面相当平滑。


  纵览古栈道,基本呈水平状,但某些地段也有起伏,反映出古代是以地形走势,节省工力、材料的原则择点修建栈道的。


  看到此处,人们也许不禁要问,这些栈道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呢?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