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被当成废品的商代兽面纹铙

2010-04-29 15:07
来源:星岛环球网 作者:古缘
商代兽面纹铙,制作规整,纹饰简洁明快,这种做法与同时代中原风格迥异,地方色彩浓厚。
被当成废品的商代兽面纹铙
人们在欣赏举世闻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演奏时,总会流露出惊奇和感叹:悠扬的旋律,美妙的乐章,竟出自埋藏地下2400多年的青铜乐器,真了不起。
 
但是,还有更令人惊叹的是安徽出土的商代兽面纹铙,它深埋地下长达三千余年不受侵蚀,至今仍能发出清脆悦耳之声,音色优美。据说,该钟可能就是从商代的铙演变而来的。
 
商代兽面纹铙,是1973年春安徽庐江县泥河区农民在干涸的河床挖土建菜园时发现的。偏辟农村,文物意识淡薄,但农民当时没有抛弃它,只是因为这块“破”铜较重,想到送废品收购站能换几个钱,就扛了回来。文革结束后,安徽在全省开展流散文物普查,有幸保住了它的“性命”。
 
该铙通高49.5厘米,柄长19.4厘米,铙口间37.6厘米,重31.8公斤。铙身上大下小,横截面为橄榄形。铙柄中空,通于铙体内腔。铙体表面饰浮雕状兽面纹,纹饰粗壮突出,并用细线勾勒卷云纹,还在兽面纹的空隙处衬以细小卷云纹地,从而形成粗细形态不同的三叠纹饰,富有立体感。铙柄与口上皆饰变形兽面纹,线条细腻优美清晰,同时铙体内外很少出现铸造缺陷。形体的精确,保证了音律的准确,这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也不是轻易能办到的。整个铙体制作规整,纹饰简洁明快,这种做法与同时代中原风格迥异,地方色彩浓厚,专家们认为,安徽庐江县出土的兽面纹铙(同时出土两件),当为越式之器。因为像这种花纹避繁就简的大铙多出于江南,如长江以南的湖南、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区都有发现,然而这一件却发现于安徽江北地区,实属少见。
 
铙与钟,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槌敲击的青铜乐器,它们的外表很相似,由于铙年头早,不多见,因此有些观众在博物馆参观时往往把铙误认为是钟。其实它们的区别很大,诸如:钟体瘦长,铙体短而宽;钟口弧凹度比铙大;铙音低,而余音较长;钟顶有穿孔的钮,演奏时悬挂在特制的架子上,钟口朝下。铙顶是短柄,而且中空可以安木把,演奏时手执木把,铙口朝上,特大的铙演奏时要插在铙座上;钟按大小顺序成组悬挂称为编钟,铙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庐江县同时出土的两件兽面纹铙,可能就是三件一组中的两件。这两件大铙都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它们对研究古越族的活动范围以及与其他古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多宝阁)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