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人物 >

苏轼抗洪佳话

2016-08-17 09:39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闻超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还是一位百姓爱戴的好官。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奉命调任徐州太守,那一年遇到的洪水是最大的。

 

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家,还是一位百姓爱戴的好官。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奉命调任徐州太守,那一年遇到的洪水是最大的。

盛夏时节,徐州暴雨成灾。黄河突然决堤,洪水滔滔,百年不遇,直逼徐州。徐州城危在旦夕,城里富人纷纷收拾东西,准备逃出城去。苏轼见状,冷静对待,他匆匆赶到城门口,挡住去路,并对富人们说:“你们不能走。你们一走,城里的人心必然慌乱,徐州城难保。我和大家一起坚决守住我们的家园。”有苏轼这一席话,富人们也只好泱泱而回……

作为太守的苏轼,劳心焦思,想了很多办法,指挥城内的军民连夜加固城墙,又怕城墙挡不住,就在城墙里面再做一道土堤,把以前的船都系在城墙外面,防止水直接冲进城墙,日日夜夜都在城墙上面奔走,搭了一个草棚住在城墙上不回家,半个月以后,洪水仍没退,然而城内抗洪人力不够了。

当时徐州城里驻扎着一支军队,我们读《水浒传》的时候可能注意到,北宋军队分两种:一种叫禁军,一种叫厢军,禁军是国家正规军,只有皇帝才能调动,其他任何人不能调动,厢军则是地方上负责治安的部队,抓小偷、强盗什么的。因为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徐州驻扎着一支禁军。

抗洪人力不足,仓促之间,来不及请皇帝下令调动,苏轼就亲自走到禁军军营中对他们说:“你们虽然是禁军,但是今天无论如何要请你们出来帮地方上抗洪。”禁军首领看到,这个在城墙上抗洪的太守,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非常疲惫的样子。禁军首领被苏轼的精神感动了,说:“太守都不怕水淹,我们这些小人物,一定与洪水拼死作战。”就率领自己的士兵,拿上土筐铁锹,连日奋战抗洪。

苏轼战斗在抗洪现场,亲自挑畚箕,百姓大受鼓舞。苏轼睡在大堤上40多天,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洪水退去。徐州城保住了,百姓欢喜。可见,主官坐镇指挥抗洪,是取得抗洪胜利的关键!

后来苏轼把这个情况报告朝廷,又请求增调明年的夫役,在徐州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苏轼的意见。于是,第二年苏轼就在徐州城外修理抗洪工程,虽然他很清楚,黄河泛滥周期差不多四五十年,他任期内绝不会有第二次洪水了,但是为了防止以后的洪水,就在城外大力修堤坝。

苏轼抗洪的故事,体现了他“仁爱惠民”的士大夫精神,也表现了他敢于决断、心志坚强的品质,更为后人的抗洪救灾提供了精神动力。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