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我们姓‘第五’”

2011-06-21 13:41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刘睿
今天中国还存留着许多奇怪的姓氏,在我们的祖先还曾经有过“第一”到“第八”这样的“序数词”复姓,如今剩下的只有“第五”了。

 

  当我们从专家那里得知中国还有“第一”到“第八”这样的序数词成为姓氏的时候,真是感慨中国的姓氏不但无奇不有,还形式多样。后来了解到这8个姓氏中,只有“第五”姓硕果仅存,而其他的姓氏都已陆续简化为“第”姓或改为其他姓氏了。这让我产生了探访“第五”家族的好奇心。他们的先祖有着怎样的经历?这样一个奇怪的姓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个姓氏的未来又会如何?
 

  我们寻访的是陕西泾阳县唸口五村。这是一个貌不惊人的陕西村庄,时下常见的红砖水泥的农家院落,灰尘飞扬的乡村道路,露出几分粗相。村落面临一片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飘逸的渠水,却非常地喜人。村里的确生活着几百户姓“第五”的人,腼腆的外乡媳妇说可以去找第五积长老人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老人来了,旁边有人给他和我们两个客人搬来了木凳,同时围拢来听怕已经听了上百遍的传说。
 

  想当初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各路豪强残余势力尚存,给王朝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一纸皇命,战国时兴盛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被迫迁徙到关中盆地房陵(今湖北房县)一带定居。这当头的齐国以田为姓,族大人众。皇帝灵机一动,以迁徙不易为名,以次第相区别,分列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迁者往第一门,为第一氏;田广之孙田登迁往第二门,为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以次类推,田广弟田英最后迁徙,住在第八门,为第八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 
 

  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为什么第五氏会流徙到陕西泾阳呢?老人说这与他们直接承袭血缘的东汉先祖第五伦有关。说罢,老人带我们去看了大门紧闭的原唸口五村小学,校墙外头堆满柴秸。据说朝南的方向原来是第五祠堂的大门,祠堂两进,中院内原来立有石碑,使得这位了不起的先祖的故事一直被清楚追忆下来。第五伦是东汉京兆长陵人,早年曾在今浙江、四川一带任地方官,清白自守,所得俸禄除留下很少作为家用外,其余都用来救济贫困百姓。入朝任司空后仍一心奉公,连皇上都很感动。有人问他是否也有过私心,他说“从前有人送我千里好马,我虽没接受,但我心中无法忘怀送马的人,可是我也终究没有举用他”。意思是说,他不是没有私心,虽然没有接受别人送的千里马,但也惦记送马的人。难得的是他能把这些事说出来,坦然面对,所以人称他是贤人君子。元和三年(公元86年)80多岁的第五伦奉诏到泾阳县唸口五村(含第五村和第里张村)颐养天年。后裔才俊不断,第五颉、第五种、第五访、第五琦等以贤良忠孝事一一被列入祠堂造像……
 

  问起祠堂哪年损毁,74岁的第五积长老人颇为感慨,在我的笔记本上仔细地画出了祠堂的全图,连同三通古碑的位置和大小都一一注明。他说,1966年破四旧祠堂被拆毁前的那个春节,全族人还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进行祭祖活动。三十晚上,全村男性都要到堂前烧纸、跪拜,初一早晨上香,他们还要比比谁去得最早,那年也就会最顺利和幸福。除此以外,冬至时在祠堂杀羊献祭,清明节大家相约去上坟,回村的路上有家大车店,在那里分馍也是传统的节目。
 

  “这里原来有棵这么粗的大槐树”,老人平张起双臂,“要4个人才能抱住,也砍了……你们可以到泾阳县博物馆去找第五旭,而且当年他参军走的时候,全村人就是在祠堂前的大槐树下照过合影,照片在他那里呢,你们一定要去看看!”
 

  我和摄影师感谢着正要离开的时候,跑来两个刚放学的小娃娃,我叫住他们,问他们的名字,其中一个在我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五松”,我问你是姓“五”吗?他回答是,第五老人在旁边赶紧说,他叫第五松,然后挺严厉地说,“名字不好乱写,写全,写全!”孩子吐了吐舌头,在前面加好了“第”字。
 

  我和摄影师又去拜访从县文化馆退休,正在家里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五旭先生。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他的门牌,只是在博物馆前跟路人打听了一次就问到了,他的姓氏太特别了。他毕业于兰州大学,对家族历史广有研究。老先生骄傲地说:“我们第五的男孩子脱光衣服下河游泳,就能发现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在我看来,这有一定道理,中国的姓氏和血缘密切相关,更何况小姓在延续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干扰会更小。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